上海女性初婚年龄逾28岁 未婚女青年比例攀升
晚婚晚育已经是很多人的选择,大家更加希望各方面都稳定的时候再结婚。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女性在自身、家庭和职业发展等方面,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今天,上海市妇联和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共同发布《改革开放40年女性发展调研报告》显示,女性初婚初育的年龄大幅提高,二孩政策实施后,用人单位在用工选择上的隐性歧视加重。
未婚女青年比例攀升
女性初育年龄为29岁
近年来,上海女性和男性的预期寿命不断提高。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女性的预期寿命从1978年的74.8岁上升到2017年的85.9岁,上升了11.1岁,高出全国平均数6岁多。这一指标在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中位居首位(除香港和澳门)。
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上海女性的寿命显著高于男性,两性平均寿命差距近5岁。上海女性的预期寿命于1999年就达到80岁以上,而男性的预期寿命则在2011年才达到80岁以上,比上海女性晚了11年。
△2015年女性平均寿命的国际比较图
女性婚育状况有何变化?调查显示,上海女性晚婚晚育已成趋势,未婚女青年的比例不断攀升。
与全国相比,上海男女的初婚年龄提高速度高于全国水平,且女性初婚年龄的提高幅度高于男性。截至2015年,上海男女的平均初婚年龄分别为30.3岁和28.4岁,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5.0岁和5.4岁。另外,2015年,上海女性的初育年龄为29岁,已高于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美国26.3岁,英国28.6岁,法国28.3岁),但仍略低于日本(30.6岁)、韩国(31岁)、意大利(30.7岁)等国。
上海女性初育年龄及国际比较(上海为2015年数据,其他国家数据为2014年)
“怎么还没对象?打算什么时候结婚?”你有没有这样被长辈问过?这样问题的背后,也映射出了年轻人晚婚的现象。
为何选择晚结婚?有网友认为,宁可晚婚,也一定要遇上对的人。同样也有网友认为,生活的压力过大,导致婚姻被推迟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杨雄说,过去10年中,青年男性的婚姻状况变化不大,而青年女性的婚姻状况发生显著变化。男女在婚姻状况上的变化差异,使得公众对女性青年结婚难越发焦虑。但是,上海青年的不婚比例在国内并不算高,低于北京、天津、重庆等市,人口总体的婚姻状况更显传统。
上海女性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职场“天花板现象”未见改善
上海女性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使她们有了更加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据统计,上海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校女硕士生的比重自1986年前不到20%,到1996年起超过30%,2003年跨过40%,2010年已达48.5%。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上海高校毕业生中,获得硕士学位女生6.84万人,占硕士总数的50.3%;获得博士学位女生1.27万人,占博士总数的48.8%。截至2015年,上海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5年,比全国女性高出3.3年。
从1982年到2015年,在全体女性就业人口中,从事各类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三个职业的比例,分别上升了2.7%、12%和8.5%,无论是绝对数还是增长幅度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