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复性熬夜对青年人的危害
很多年轻人已经习惯于晚睡,都知道晚睡的危害大,还是难以克制。除了劝年轻人早睡,更要关心他们为何迟迟不能入睡,为何明知熬夜伤身体还要“毁己不倦”?
每天凌晨两三点在微博立一个flag,“明天再熬夜就把手剁了”;建一个名为“12点睡觉”的微信群,倡导“在夜里12点前睡觉”;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在聚会上科普熬夜的危害后表示,“不瞒你说,我也熬夜”。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如今不少年轻人明知熬夜危害,却依旧熬夜,为自己贴上了“报复性熬夜”的标签。
所谓“报复性熬夜”,是指白天过得不好、或者过得不满足,便想在夜晚找到补偿,这是年轻人很自然的心理。当然,也是普遍现象。据《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2018年中国90后年轻人睡眠指数研究》显示,90后睡眠时间平均值为7.5小时,低于健康睡眠时间,六成以上觉得睡眠时间不足。其中,31.1%的人属于“晚睡晚起”作息习惯,30.9%的被访者属于“晚睡早起”,能保持早睡早起型作息的只占17.5%。
睡得晚、起得早,已经越来越成为年轻人或主动、或被动的作息习惯。这背后,既有很多个人因素,也有着鲜明的时代底色。
在现代生活节奏下,一个人理想状态下的时间分配,大致是工作八小时,睡觉八小时,剩余的八小时是休闲娱乐和学习充电的时间。但现实上,工作超支了大部分时间,不少年轻人的休闲娱乐和学习充电的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便去向睡觉索要时间,这便造成了熬夜现象。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是在白天。这需要两方面的调节,一是自身的时间分配优化,二是工作或学习环境的有效改良。
对个人来说,要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尽可能缩小耗费时间的无意义消耗,才能为睡眠腾挪时间;对于企业单位来说,除了严格遵守劳动法对工作和休息权益的规定,还要有清晰的边界意识,把八小时之外的支配权还给员工。
不少年轻人会抱怨,自己的白天被学业、社交或者工作束缚,能够自我支配的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刻。说白了,还是压力和焦虑在作祟。不少人白天看起来很忙,但更多的是盲目和迷惘,缺乏清晰的成就感,到了夜晚,要么感觉“白天不值得”,要么感叹“身不由己”,一股空虚感如夜风袭人。
这一点,在《中国90后年轻人睡眠指数研究》中亦有深刻的体现。其研究数据显示,90后年轻人睡眠指数均值为 66.26,普遍睡眠不佳,“苦涩睡眠”占29.6%,“烦躁睡眠”占33.3%, “不眠”占12.2%,只有5.1%睡眠处于“甜美睡眠”。所谓“睡得不好”和“睡得太晚”恰似一体两面,彼此影响,以至恶性循环。
所以,我们除了劝年轻人早睡,更要关心他们为何迟迟不能入睡,为何明知熬夜伤身体还要“毁己不倦”?只有尽可能地拔除他们身上的压力和心中的焦虑,他们才能舒坦入睡。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报复性熬夜”都值得理解和同情。比如,一天24小时恨不得20个小时用来打游戏、上班追剧下班还追剧……这种畸形的时间消费观、享乐主义式熬夜,同样不值得提倡。其实,我们仔细想一想,“报复性熬夜”到底报复了谁?身体是自己的,熬完夜后还是要面对第二天,该上班还是要上班,你报复不了老板或领导,说到底还是在报复自己。
一个人最大的财富是时间,但不加节制地挥霍,它同样会变得无比廉价。所以,自律就显得尤其重要,它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产生差异的分水岭。自律的人是在“花时间”建设自己,而不是让时间消耗自己的生命。因此,积极的时间观,应该做时间的主人,让自己属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