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在大脑里是如何产生的? 你知道吗?
今天是情人节,自古以来,爱情就具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世间男女,多为情痴,亦为情扰。当爱情来临时,人们可以奋不顾身的为爱的人放弃一切;而爱情一旦熄灭,撕心裂肺的痛苦就像巨大的深渊,吞噬曾经的美好。那么,人为什么会有爱情?
实际上,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为了清楚的解释爱情到底是如何产生的,科学家们做了许多试验和研究。随着研究不断深入,某些特定大脑区域以及神经通路逐渐被发现。脑成像研究、动物试验的结果让人们逐渐意识到,原来让你坠入爱河并不是你的爱人,也不是你的心,而是因为受到了大脑中某些特定区域的驱使。
所以,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爱情并不是一种情感,而是一堆化学物质发生的反应,更接近服用可卡因后的那种上瘾与饥渴。
以研究爱情而出名的美国生物人类学家Helen Fisher和她的研究小组曾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对恋爱中的人的脑活动进行了一些列研究。他们发现,热恋中的人在看到恋人的照片时或是想着恋人时,大脑中富含多巴胺能神经元、与奖赏和动机有关的脑区(如腹侧被盖区)强烈激活。
在长期维持“恋爱”体验、平均结婚21年的夫妻中同样也发现了这一现象,而且他们富含催产素和加压素受体、被认为与亲子依恋有关的脑区(如伏隔核、中央苍白球)也表现为强烈激活。
由于腹侧被盖区位于掌管一切本能行为的脑干,因此科学家们认为,爱情是一种本能,不受人们控制。
Fisher团队的这些研究被看做爱情化学理论的主要科学依据。在这之后,随着神经学、生物学研究方法的进步,不少研究团队也发现了大脑中控制爱情的特定区域。
2015年,中国科技大学、西南大学和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研究者发现,在人的大脑中有12个不同区域会在恋爱期间表现出不同的活跃度,特别是大脑中左背侧扣带前回区域。
在该研究中,与分手组和单身组相比,恋爱组志愿者左背侧扣带前回变得更兴奋,活跃度更高,并且随着恋爱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而分手组在该区域的活跃度则随失恋时间的增加而显著减少。
同时,这项研究也指出,恋爱时大脑中涉及奖赏、动机和情绪调控系统以及社会认知系统等脑部区域之间的功能链接会显著增强,从侧面印证了Fisher团队的研究结论。
目前研究发现的与爱情相关的大脑区域几乎都与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催产素、血清素等化学物质有关,这些物质能带给人们快乐、信任以及满足感。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恋爱时的心情总是愉悦和欢快、兴奋、紧张的。
根据这些化学物质的作用,Fisher将爱情分为了3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涉及不同的物质。
第一阶段是欲望,发挥作用的是睾丸酮和雌激素,它们是Fisher所说的“让你出去寻找任何东西”的物质。
第二阶段是吸引力,发挥作用的是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爱情冲击阶段来临了。此时,多巴胺就像洪水猛兽一般吞噬了大脑的腹侧被盖区。在多巴胺的作用下,相恋的人感觉到爱的幸福。而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则让我们出汗、心跳加速、紧张焦虑。
第三个阶段是依恋,发挥作用的是催产素和加压素(抗利尿激素)。“爱情有保质期”是有科学依据的,神经科学家认为,热恋期间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会在18个月,最长3年左右恢复到正常水平,恋爱初期的紧张焦虑感逐步消失。与此同时,催产素和加压素会随着恋人在一起的时间日益增长,这两种激素的作用就是让人产生依恋和情感联结,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相濡以沫,维持恋爱关系。
从爱情在大脑中的产生可以看出,恋爱中表现出来的心跳加速或是不自觉发抖,是大脑下意识给身体发送信号所致。随后这些情绪信号再反馈回大脑,产生一个“爱情循环”。换句话说,爱情开始于大脑,在身体和大脑的双向通道循环。
既然已经知道了爱情如何产生,那么两个人如何才能给爱情保鲜呢?
首要任务是确保多巴胺分泌。目标的实现是多巴胺分泌的很重要刺激源,当我们把爱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把满足爱人的需求作为自己满足的来源,那么多巴胺就不会缺少。两个人还可以多多制造新鲜感,一起经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事情。
此外,亲密接触当然不能忽略。亲吻、拥抱、抚摸等举动都能促进催产素的分泌,“该出手时就出手”。
还有一点要谨记,“恋爱中的人会变傻”是真的。因为在热恋时,大脑部分区域被激活的同时,用于理性思考和决策的部分区域是处于抑制状态的。所以在恋爱时,尽量保持这种状态“傻乎乎”的状态,不要过于理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