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名校课程88人上清北 提供了一种“换道超车”的希望
直播在生活中的方式非常多见,通过这样的方法,真正应该重视的是,通过这种脑洞大开的独特方式,把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拉入到贫困地区学生的眼前,帮助他们打破“坐井观天”的困局。
今天,一篇叫《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报道刷屏。文章讲述了248所贫困地区的中学通过直播与著名的成都七中同步上课的故事。通过直播上课,贫困地区的中学有88人考上清华北大。
这个故事让人们见识到,“互联网+教育”是夷平城乡教育资源鸿沟的伟力,也给贫困地区的教师和学生描摹了另一种可能性,提供了一种“换道超车”的希望。
身在城市确实很难体会到,最需要互联网技术,或者说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效果能够最大化的地方,恰恰是“老少边穷”地区。
一、课堂直播助贫困地区学生打破“坐井观天”困局
我来云南挂职这五个多月,跑了全县14个乡镇中的11个,去了27所学校。从小学到高中,听了不少课,深深感到,对于自我学习动力比较薄弱,自主学习习惯尚未养成的贫困地区中小学生来说,课堂教学的效果,几乎就决定了学生的后续发展。
今天这个课堂直播的故事,几乎就是多年前发生在江西某市的故事的翻版。
当时一位上海某高校教育信息化专家到该市挂职担任副市长,建立学校结对关系,在任内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远程共享,把当地升学率提升了十几个百分点。
借助于教育信息化的远程授课、平行班级模式,贫困地区两百多所中学的88人考上了清华北大,这诚然是一种巨大成就,但在我看来,真正应该重视的是,通过这种脑洞大开的独特方式,把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拉入到贫困地区学生的眼前,帮助他们打破“坐井观天”的困局。
重视教育,什么时候都不嫌晚。然而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能够把这种教育信息化的工作进一步向前延伸,在升学竞争相对较小、学业负担相对较轻的中小学阶段,就能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拓宽学生的视野,对教师开展系统性的培训,那么贫困地区的教育生态就一定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技术,是人
最近的工作中有两件事,让我对教育信息化的无限潜力刮目相看。
一件事关于乡村小学的电子白板,这样5万元一套的成套设备,并不是每所学校的每间教室都能够配备的。
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有的村小老师,自掏腰包买廉价微型投影仪,自己从网上下载最新的一些材料和案例,用投影仪打到白墙上,放给学生看,既拓展他们的视野,也能增进他们的兴趣。
这个真实的案例让我感动,也让我懂得,真正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技术,归根到底,是人的思路和魄力。实际上中青报报道的这个故事,决定性的力量仍然是学校的决策者和教师。
第二件事是昨天在县民族小学观摩全州小学电子白板应用教学比赛。我原来一直以为,数学教学好像很难使用信息化的手段,全靠老师板书。
不过看了这场精彩的教学比赛,我的认识有很大改变。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涉及几何的一些部分,通过特定的教学软件,老师在电子白板上随意“拿捏”,一个个图形就旋转拼接起来,很方便直观地实现了一种动态演示,这样的教学过程,比教师用板书尺规作图的效率要高得多、效果也要好得多。
三、课堂直播打破传统思路,但教育不应仅限于课堂
如果我们把教育信息化视作一款巨型“游戏”,那么:做好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各种硬件短板,就是开启游戏的前提条件。
在小学、初中、高中的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过程中,全面推广和深度应用教育信息化技术,就是这款游戏的“单机版”。
在此基础上,通过远程互联、翻转课堂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共享,就是这款游戏的“联机版”。
但是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单机版”还是“联机版”,发挥而不是消解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永远是最为重要的。
要明白,课堂讲授尽管至为重要,仍只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教育家罗家伦早在1941年就极富洞见地指出,教育绝不应仅限于课堂,否则只要办好广播电台,躺在床上听课又有何不可?
问题恰恰在于,这种“空中学校”决不能完成教育的全部任务,因为学校还必须要有良好的学风、人格的感化,这都要靠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接触。
课堂直播助贫困地区学生上课之所以给人以温暖、感动和希望,正在于,即便两所学校之间有巨大的差距,较弱学校的学生仍然不是被动接受的机器,较弱学校的教师也不应就此甩手退出,转而成为事实上的“教辅人员”。
恰恰相反,报道中的贫困地区学生自强奋斗、蓬勃向上,贫困地区教师敬业奉献、进取有为,这同时又给视频直播镜像另一端的教育相对发达地区的教师和学生以震撼和激励,形成一个不断激发内生动力的正向循环。这种正向循环,给了贫困地区学生更多改变命运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