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政和医院尖锐湿疣“DNA分型靶向克毒疗法”原理揭秘
“DNA分型靶向克毒疗法”其实是一种基因生物技术。
该技术利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原理,可快速准确检测出病毒型别和病毒数量、感染程度,确定病毒类型和病毒数量复制程度。并取下患者的疣体或病灶分泌物,检测病毒的含量和分型;并以病毒含量和分型为依据制定治疗方案,实施分型治疗。
通过选择特定型抗原肽刺激抗原,制作成靶向清除抗体。最后将抗体植入体内,深入病灶,直达病毒要害,作用于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系统,破坏并清除病毒致病的DNA链,清除疱疹、湿疣症状,达到定位消除病灶的作用。
DNA分型靶向克毒疗法是直接作用于病毒和病损组织,起到激活免疫功能,全面杀灭病毒,摧毁并清除病毒治病因子。传统的物理和药物疗法,治疗周期要根据实际病情来确定,耗时较长。而DNA分型靶向克毒疗法只需痊愈,成功率,从根本意义上解决病毒再复发的难题,临床效果让患者和业界的专家都为之惊叹。据统计,DNA分型靶向克毒疗法自诞生以来,已累计治愈患者350042,成为了治疗生殖器疱疹的金标准。
追寻湿疣疱疹足迹,破解“医学黑洞”
对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的探索,我们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年间。
1920年,在安徽亳州藏书家姚氏墨海楼的故纸堆中发现了年代久远的《华佗神医秘传》手写本,其中有15种治疗性传播疾病的处方,记载了前阴溃烂、脱落、鼻柱将落这些可怕的症状,而华佗能治愈它。但华佗也明确记载了疾病的易复发性,“即已脱落者,亦能重生”。 随后,汉、宋、唐等朝代也对尖锐湿疣分别有记载。
1949年,科学家斯特劳斯通过电镜观察到皮肤疣病毒颗粒,这是尖锐湿疣进入人们视线的开始。
70年代,科学家证实尖锐湿疣是由HPV病毒引起的,这种病毒,中心为DNA,外面为壳微粒组成的衣壳。DNA与衣壳组成的核衣壳组合,即成为无包膜的裸露型病毒体,直径仅为50-55微米,但对人体的危害却非常巨大,能引发各类致命的疾病。
几千年间,尖锐湿疣一直都是困扰着医学家的一个难解的课题。自1957年,英国病毒生物学家Alick Isaacs和瑞士研究人员Jean Lindenmann,在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干扰现象时发明干扰素至今,人们研究出种种方式来对抗它,如手术、冷冻、激光、电灼、微波等等,但仍无法从根源上杜绝其反复发作。
直到国家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基因技术”科研成果的出现,才逐渐打破了数千年的“医学黑洞”。
而这个成果就是 “DNA分型靶向克毒疗法”。
质疑一:湿疣和疱疹,不同疾病同疗法?
有患者提出质疑,尖锐湿疣和疱疹属于两种疾病,病毒型一个是HPV,一个是HSV,采用同一种方法治疗,注入的病毒抗体,能有针对性的杀灭病毒吗?
对此,国家科技部门科研组教授介绍,湿疣和疱疹,采用的虽是同一种治疗手段,但产生的却是不同的抗体细胞。因为在培养时,针对不同的病毒型,采用的诱导程序是不一样的,也就是湿疣有湿疣的抗体细胞,疱疹有疱疹的抗体细胞。
不仅湿疣和疱疹所用的抗体细胞不同,甚至每一个人,所用的抗体细胞都不一样。因为我们培养出的会“吃”病毒的“超级抗体”,是由患者原本体内的免疫细胞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提纯、活性封存等培养而成,因此才会针对不同的患者,产生具有特异性的良好的治疗效果。世界上怎么可能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体细胞呢?
质疑二:DNA分型靶向克毒疗法,如何确保培养的安全性?
抗体是具有4条多肽链的对称结构,抗体制剂的培养其实就是实验室基因重组的一个过程。
2011 年,《美国实验生物学会联合会期刊》发布一篇新研究论文,科学家已实现将新的基因序号精确插入到细胞DNA指定位点,这种精准性就确保了重组的安全性。
同时它也意味着,现代医疗,即将正式跨入“生物医学时代”。
DNA分型靶向克毒疗法与其它生物技术有何不同?
也有部分人提出质疑,目前临床上也有一些尖锐湿疣、疱疹生物治疗技术,那么“DNA分型靶向克毒疗法”凭什么独获殊荣?
主任对此解释,尖锐湿疣病毒有多种亚型,眼前分离的有HPV1、2、6、11、16、18、31、33及35型等,如果技术不够精密,很难准确识别HPV亚型以及Ⅱ型单一病毒类别,因此不能在诊断方法上正确指导诊断实施,更不能精确诱导对病毒的杀灭和清除。给病毒的复制和存活提供了条件,使得诊断效果更不理想。
而“DNA分型靶向克毒疗法”是根据患者体内病毒细胞提炼灭活而成,具有高度的致敏性与唯一性,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抗体细胞,这就保证了治疗的精确性。
一项新技术,必将在争论中走向成熟。
科学研究探索,尤其是像基因技术这样具有“开创性贡献”的伟大科研探索,其走向成功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不仅科研本身会充满艰辛、备受挫折,而且要让科研成果赢得社会认可、收获最终的成功,同样也要历尽种种误解、非难、苛责。
郑州政和医院权威性病专家指出,有质疑的声音很正常,毕竟是一种新生事物,很多人对它并不了解。但“DNA分型靶向克毒疗法”在临床推广以来,已经为350042余名患者解除疾病困扰,并经临床随访无复发,这就说明这一技术已经完全突破疗法有效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