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身材焦虑,以胖为美还是以瘦为美?审美从来不只是观念问题
原标题:古人也身材焦虑,以胖为美还是以瘦为美?审美从来不只是观念问题
女性以瘦为美似乎是当代社会的主流审美,各种各样的减肥方法、减肥产品层出不穷,不论是女明星还是女模特,都将保持纤细的身材视作头等大事,甚至还有人认为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体重,就不能控制自己的人生。一些媒体也很热衷于报道女明星在产子后短时间内就恢复身材的新闻,无形中更加重了女性的身材焦虑。追溯到古代,女性也都是以瘦为美吗?其实,在汉唐以前,人们并不认为美女就要瘦,在有些时期也很喜爱丰腴的女性形象。
一、汉代美女很瘦吗?
苏轼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写道:“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成语“燕瘦环肥”就由此而来。飞燕是汉代人,再加上汉代画像砖石以及陶俑中有不少纤细瘦长的女子造型,人们便普遍认为汉代以女子“瘦娇小”为美,这其实是一种偏见。
赵飞燕是汉成帝刘骜的皇后,擅长歌舞。她本是阳阿公主的一名婢女,后因成帝微服出行至阳阿公主家而被宠幸,“过阳阿主,作乐,上见飞燕而说之,召入宫,大幸”。后来,许皇后被废,飞燕便被立为后。关于赵飞燕,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点就是瘦,这当中有其合理性,毕竟学歌舞的女子本身体态就会较其他女子为瘦。而且飞燕之名本身也是指体轻。如《赵飞燕外传》云:“长而纤便轻细,举止翩然,人谓之飞燕。”
赵飞燕是汉代美女,而且体轻纤瘦,那这是汉代美女的基本要求吗?汉代美女就一定要瘦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佟丽娅版赵飞燕
在汉代画像及陶俑中,除了舞女身材苗条纤细外,其他身份的女性反而都比较健硕丰腴。比如南阳汉画馆中的拥彗侍女体态就很丰腴。汉代崇拜女神西王母,而西王母在画像中的形态几乎都是雍容富态。河南新密打虎亭二号汉墓主人是弘农郡太守张德夫人,当中有大量壁画,其中一幅是郡守夫人宴客图,当中的女眷体态也大多比较丰满。在汉代文学作品中,也强调美女要“丰肉微骨”。比如司马相如《美人赋》云:“皓体呈露,弱骨丰肌。”王粲笔下的美女亦是“丰肤曼肌,弱骨纤形”“肤柔曼以丰盈”。扬雄《方言》云:“凡物之大貌曰丰。”东汉时,皇帝选后妃,明确以“长、壮、妖、洁有法相者”为标准。东汉明帝马皇后“身长七尺二寸,方口美发”,和帝邓皇后“长七尺二寸,姿颜姝丽”,灵帝何皇后“长七尺一寸”。汉代一寸约23厘米,这三位皇后身高差不多是1.65—1.71米,即便在今天都不算矮。总的来说,汉代并不以女性弱柳扶风、身材娇小为美。
《班淑传奇》中的邓皇后
二、唐代以胖为美吗?
在魏晋时期,体态审美的确发生了一些变化,尤其是南朝贵族追求弱柳扶风的病态之美。比如晋代大富豪石崇将沉香碾成粉撒在床上,让家中姬妾在其上行走。若床上没有痕迹则赐珍珠,若有痕迹则令其减肥,故时人相戏曰:“尔非细骨轻躯,那得百琲真珠。”
有意思的是,当时的男性也是以瘦为美。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其子王绥少有美名,“有大成之风”,但是体胖,后因减肥而死,“戎令食糠,而肥愈甚。年十九卒”。也是在晋代,首次出现了赵飞燕能作掌上舞的传说。历史上的确有掌上舞之事,但主角并不是飞燕。如《南史·羊侃传》云:“儛人张净琬, 腰围一尺六寸,时人咸推能掌上儛。”从魏晋陶俑、石窟造像来看,魏晋的确推崇女性清瘦修长。
飞燕能作掌上舞
受苏轼“燕瘦环肥”的影响,人们都比较相信唐代以胖为美,这其实并不准确。从文献记载来看,初唐仍延续了魏晋女性苗条颀长的审美意识。如李百药云:“千金笑里面,一搦掌中腰。”初唐宫廷画师阎立本《步辇图》中的九个侍女皆是身材清瘦。药王孙思邈是初唐人,其在《千金要方》中记载了一个减肥秘方:“采三株桃花,阴干末之,空心饮服方寸匕,日三,并细腰身。”即便是到了玄宗时期,也延续了这一审美。他曾下令选“细、长、洁、白”之女赐太子。宁王李宪是唐玄宗的大哥,他曾夺卖饼人之妻,而所夺女子也是长相纤白明晰。中唐时期的白居易有两个小妾樊素和小蛮,均是身材纤细,“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晚唐杜牧《大雨行》一诗云:“奔觥槌鼓助声势,眼底不顾纤腰娘。”贯休《白雪歌》也有“为人无贵贱,莫学鸡狗肥”之句,也从侧面反映了唐代的审美。
阎立本《步辇图》
现如今人们很容易相信唐代以胖为美,与唐代仕女画、陶俑中的女性多是体态丰腴有很大关系。比如《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贵夫人与侍女大都腴丽满秀;《捣练图》中劳作的女性基本也是肥腰体壮;《簪花仕女图》中的侍女们也是丰腴富态。再就是,人们总是认为杨贵妃是体态丰茂的胖美人。其实,在唐代史书或诗文作品中,均是强调其美貌或聪慧。如《旧唐书·后妃传》说其“资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新唐书·后妃传》说她“资质天挺,宜充掖廷”。 白居易《长恨歌》云:“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与白居易同时代的陈鸿则说杨贵妃是“鬓发腻理,纤称中度,举止闲冶”。
李白见过杨贵妃本人,他在《清平调三首》第二首中将杨贵妃比作飞燕,“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飞燕善舞,又兼体态苗条,假若杨贵妃真的很胖,那李白的比喻就显得很唐突,甚至有暗讽之意,杨贵妃恐怕也不会有多喜爱这三首诗。事实上,杨贵妃对李白的《清平调》非常喜爱,整日吟诵,后因高力士从中作梗才作罢。最早写杨贵妃胖的文献记载可能是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其称贵妃“素有肉体,至夏苦热”,还爱出汗, “使恃儿交扇鼓风, 犹不解其热”。但这本书是小说家言,并不足为信。
《妖猫传》中的杨贵妃
唐代的确有过流行丰腴之美的时期。在唐代纪年墓中所见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5类:(1)呆板清瘦型;(2)匀称修长型;(3)珠圆玉润型;(4)厚实臃肿型;(5)纤弱病态型。第3种和第4种就是现如今常说的唐代“胖美人”,前者多见于武后至开元时期,后者多见于安史之乱至代宗时期。武后至安史之乱前,大唐正处于盛世,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生活富足,社会风气开放,女性形象开始发生变化,呈现出一种雍容大气却不失矫健灵活的美感。如《旧唐书·外戚传》记载太平公主“丰硕,方额广颐,多权略,则天以为类己”。武则天主政前后,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丰腴之美开始流行。当时的宫廷画《彩衣升平图》中也有了丰腴的宫女、侍女形象。一些王公大臣的陵墓内也有一些健硕的女性陶俑、壁画。
安史之乱至代宗时期,唐朝由盛转衰,但女性以丰腴为美的审美观没有立刻消失,还延续了一段时间,甚至更加厚重圆润甚至臃肿。代宗之后,唐代再无能主,国势更加衰落,女性审美重又回归到了清瘦纤细之态。
贾静雯版太平公主
总的来说,唐朝并非一直是“以胖为美”,只是在武后主政到安史之乱前比较流行,而且这种“胖”并非臃肿,而是丰腴丰硕的康健之美。在其他时期,唐朝女子也比较喜欢保持纤瘦。杨贵妃虽然身处盛唐,但她并非人们以为的胖子,而是“纤称中度”,胖瘦得宜。“白胖妖”并非一直都是唐代的主流审美,更不能因此而简单地认定唐代是“以胖为美”。
三、宋代为何以瘦为美?
不论是汉代的“瘦娇小”还是唐代的“白胖妖”女性身材审美,都不符合汉唐实际,而且都是宋人的“创作”。宋代同汉代一样都崇尚儒学,而且自认为是儒学正统,宋代士人喜欢“人比黄花瘦”的女子,便认为汉代也是如此。唐代文化非常开放,对外来事物接受度很高,这与开国几位皇帝有北方少数民族血统、有“夷狄”身份不无关系。而宋代一直身处北方“夷狄”的威胁之下,又无力消除这种威胁,对“夷狄”文化非常排斥,而宋代人又认为“唐源流出于夷狄”,因而也就缺少了唐代的包容与开放,而“白胖妖”的女性审美又带有“夷狄”色彩,宋代更不会接受了。
在宋代仕女画中,女子基本都是清瘦文弱,身材娇小。李公麟有“宋画第一”的美誉,其笔下的仕女皆不设色,身材清瘦,面目娇柔。上海博物馆所藏的一幅宋画《歌乐图》,画中的女子皆是身体修长,体态清瘦。
《歌乐图》
另外,宋代缠足已经比较多见,而女性缠足必然会影响到身体发育,女性体态自然而言也不会多么丰腴,甚至到了弱不禁风、难以站立的程度。如苏东坡诗:“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辛弃疾诗:“淡黄弓样鞋儿小,腰肢只怕风吹倒。”宋代女性流行戴“花冠”,这种饰品制作精细,走路时花枝乱颤。此外她们还喜欢穿窄袖衣和褶裙,也都突出了女性的瘦弱和文静。
在宋代,“瘦娇小”是美女的标配。通检《古代诗词数据库》,含有“瘦”“娇”“小”的诗句,均以宋代为最,可见宋代之“瘦”“娇”“小”旷绝古今。宋代的“瘦”是对美的陈述,而在唐代,“瘦”是对“惨”的描述。如杜甫《北征》:“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白居易《自咏》:“卧疾瘦居士,行歌狂老翁。”宋代人偏爱“娇”,甚至动物也被赋予了女性的娇弱。如辛弃疾《满江红·点火樱桃》有“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之句。“娇小”二字常连用,用来形容美女。如范成大《虞美人·谁将击碎珊瑚玉》有“恰如娇小万琼妃”句;陈师道《木兰花减字》有“尽日纤柔属阿谁,娇娇小小”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宋代女子
文史君说
汉代在审美方面推崇“硕”“颀”, 女性以“体长”“丰肉微骨”为美。赵飞燕之瘦是汉代比较特殊的例子,并不代表汉代以瘦为美。而唐代并不都是以胖为美,考古资料中的丰腴女性形象只在盛唐流行过一段时间,其他时期,唐代女性还是以不胖为美的。宋代山河破碎,对外关系软弱,缺乏气度和信心。宋代士大夫为了获取优越感,他们想到的变法就是缩小女性,放大自己,将女性打造成一件可供自己玩赏的艺术品,娇媚无力、小鸟依人,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宋代人喜爱女性“瘦娇小”,又讨厌唐代之“夷狄”身份,便强行认定汉代也是以“瘦娇小”为美,这是一种很不健康的心态。宋代女性体态“瘦娇小”是宋代文人刻意引导的结果,从女性体态审美而言,宋代文化反而并不值得推崇,所谓精致纤弱不过是缺少自信罢了。
参考文献
魏子元、王乔玉:《唐代“以胖为美”之审美观的考古学观察——以唐代纪年墓所见女性形象为中心》,《文博》2020年第1期。
孙晓:《从“瘦娇小”到“白胖妖”》,《形象史学》2021年第2辑。
(作者:浩然文史·微雨燕)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