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810天可达治愈水平
3月1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药物疫苗和检测试剂研发攻关最新情况。除了疫苗研发相关进展,药物研发攻关成为现场关注的焦点。
科技日报记者获悉,科研攻关组进一步强化对一线临床救治的支撑和服务。针对轻型、普通型向重型转化的阻断,我国重点推动磷酸氯喹、法匹拉韦和中医药;针对重型、危重型患者救治,重点推动恢复期血浆、托珠单抗、干细胞和人工肝的临床应用,目前均已取得良好的进展。
15个省份和兵团“双清零”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介绍,目前,有15个省份和兵团实现本土现有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双清零“,其中5个省份实现本土现有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三清零”,国内疫情形势向好态势巩固拓展。
米锋表示,要加强重症患者救治和出院病例健康管理,全面落实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同时,境外疫情呈现快速扩散态势,境外输入病例逐渐增多,要严防境外疫情输入。
干细胞疗法8-10天可达治愈水平
众所周知,重症患者的治疗对挽救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国内探索使用干细胞疗法等新技术、新方法治疗新冠肺炎,目前进展如何,什么人群可适用?
针对科技日报记者提问,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张新民解释说,干细胞可有效降低新冠病毒在患者体内引起的剧烈炎症反应,减少肺损伤、改善肺功能,对肺部进行保护和修复,对于减轻患者肺纤维化具有积极作用。
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张新民
张新民介绍,在前期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应急科研攻关项目支持的王福生院士、周琪院士和刘中民教授团队均已入驻武汉,开展对(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研究与治疗,已治疗64例患者。
治疗结果显示,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患者安全、有效,能够使重症、危重症患者呼吸困难很快缓解或停止加重,在临床表现、呼吸功能、影像检查等方面均实现好转,一般8-10天可达治愈水平。另外,干细胞对于肺纤维化进程的阻断以及促进肺部损伤修复的作用,显示其对于防止肺纤维化、改善新冠肺炎患者远期预后具有独特优势。
为规范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与应用,3月10日,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干细胞生物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发布《干细胞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研究与应用专家指导意见》。
7种由高校联合企业研发的检测产品已投入临床使用
近日有媒体报道,国内高校已向一些境外国家捐助检测试剂盒。对此,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在发布会上表示,在这次疫情防控和科研攻关当中,高等学校及其附属医院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他说,刚才记者提到的信息,可能是3月12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向格鲁吉亚政府捐赠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的情况报道。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
雷朝滋介绍,在核酸检测方面,高等学校研发出多病原检测新技术,刚才提到的捐助试剂盒,由清华大学、四川大学联合相关企业研发。2月底,通过国家药监局审批,可同时检测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6种呼吸道病毒,格鲁吉亚政府也是了解到相关情况后,通过驻华使馆向中国政府提出这方面请求。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按照中央的部署,在科技攻关组的支持下,教育部组织高等学校迅速开展应急攻关,在22所有研究积累和技术优势的高校,针对核酸、抗原、抗体等不同检测对象,选择了多种技术路线进行布局。”雷朝滋表示,初步统计,已有7种由高校联合企业研发的检测产品,通过国家药监局审批,并在本次抗疫当中投入临床使用。
雷朝滋说,据不完全统计,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5所高校研发的14种新冠病毒检测试剂获得欧盟CE认证,正式取得进入欧盟市场的资质。“我们不仅捐赠了一批试剂,也已经向意大利、英国、荷兰等十余个国家开始供货。”
阻止轻型、普通型患者向重型、危重型发展,中医药大显身手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表示,中医药在阻止轻型、普通型的患者向重型、危重型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两组数据为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
一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应急专项,对10个省市1261名服用“清肺排毒汤”的患者临床观察显示,没有1例轻型患者转为重型,没有1例普通型患者转为危重型。
二是武汉江夏方舱医院共收治了564名患者,这些患者都是轻型和普通型的,同样没有1例转为重型和危重型。
在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治疗中,中医药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特别是在退高热、促进渗出吸收、提高氧合水平、降低肺纤维化方面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中西医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有效降低了病亡率。需要强调的是,在国家发布的诊疗方案中,所有的中药方剂都显示出非常好的临床疗效,这些方剂都是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的科研攻关专项的临床科研成果,显示了科技对临床救治的强有力支撑作用。
李昱坦言,在这次疫情抗击中,中医药参与面之广、参与度之深、受关注程度之高,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派出5批近800人的专业队伍驰援武汉,全国支援武汉的医疗队里有近5000人来自中医药系统,全国有97个中医医疗机构作为定点医院参与救治工作。全国除湖北以外的地区,中医药参与救治的病例占累计确诊病例的96.37%,在湖北地区中医药的参与率也达到91.05%。中医药作用的发挥还体现在抗击疫情整个过程中,包括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
动物模型发挥三方面作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秦川介绍,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科技攻关组积极推动动物模型的研发和应用,将其作为五个攻关方向之一。组织国内的优势单位,充分利用在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中东呼吸综合症等历次研究中有基础的单位,第一时间建立了动物模型,为科学家认识疾病、病原体、传播途径、药物筛选、疫苗研发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秦川
那么,动物模型是什么呢?秦川现场进行了一场生动的科普:就是在实验室里研制的新冠“病人”。疫苗和药物都要经过这种特殊的“病人”的检验,才能用到真正的病人身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已经建立了表达人病毒受体的人源化转基因小鼠模型,也建立了恒河猴模型,中国科学院也建立了恒河猴模型,这都是第一时间建立的模型,这些最早成功并经过鉴定的动物模型,使我国率先突破了药物和疫苗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关键技术瓶颈,再现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加深了我们对新冠的认识。
秦川进一步解释说,目前动物模型在三方面发挥作用:
一是明确病毒传播途径。中国医学科学院通过动物模型定性研究了气溶胶、粪口传播等多种途径的可能性,实验结论纳入了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第六版。
二是用于药物的筛选。我们很快筛选出有效的成药,并已用到临床救治中。
三是验证疫苗的有效性。科技攻关组同步部署5条技术路线进行疫苗研发,研发中充分考虑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个过程是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程序开展的。目前已有8种疫苗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进行有效性评价,部分疫苗的有效性评价工作完成。
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当前,国际疫情形势依然比较严峻,中国疫情防控的哪些做法可供国际社会参考?这是最近大家经常讨论的话题。
“新冠疫情不仅是中国的挑战,也是世界各国面对的共同挑战。”张新民介绍说,目前科研布局方向对路,各项任务进展顺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比如,以实战为导向,用病毒机理研究指导疫情防控实践,大力促进药物、医疗装备研发和临床救治相结合;广泛应用高新科学技术,运用大数据开展舆情趋势研判;综合多学科力量,强化科研攻关支撑和服务前方一线救治的部署,让科研成果更多向临床一线倾斜……
“这些防控策略、技术成果和标准经过了实践检验,中方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愿意与国际社会共同分享。”张新民说,在药物筛选研发方面,中国向世界公开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及药物筛选结果,法匹拉韦、恢复期血浆、中药等重点药物已向发生疫情的相关国家提供;在疫苗研发方面,中国已有多家企业或科研机构与国外开展合作,推进新冠疫苗研发等。
“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张新民表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多个国家出现,中国将进一步加强同世卫组织沟通交流,同有关国家特别是疫情高发国家在溯源、药物、疫苗、检测等方面的科研合作,共享科研数据和信息,为取得全球抗疫的最后胜利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杨蓉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来源:科技日报记者 唐芳 刘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