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焦虑症 书中岂有黄金屋?
近来,一位在鲁迅笔下成名已久,已然成为符号标签的人物,突然“杀进”网络,成为许多二三十岁年轻人自比的对象。“少年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这段“失意书生”的独白,引来了大量年轻人的共情。说的是念了大学,却找不到心仪工作的困顿和苦闷。这类语句被网友们称为“孔乙己文学”。相关评论中“学历不仅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和脱不去的长衫”点赞数过万;“如果我没有上过大学,我一定心安理得去打螺丝”的发言也引发大量讨论,并不断发酵。“孔乙己文学”的出现,同样也是年轻人生活困顿的映射,面对学历“贬值”引发的焦虑症,内地不少青年高呼放下身段,爱拚才会赢。
“我觉得‘孔乙己文学’就是在说我自己。”任梓彤毕业于某建筑大学的会计学,“刚毕业找工作四处碰壁,专业对口的公司都不愿意录用我。后来就去做了新媒体运营,大学四年学的都用不上,经常熬夜加班,到手工资3000元(人民币)左右,在省会城市租房和生活捉襟见肘,心累。”任梓彤表示,“孔乙己文学”的出现让本就焦虑的她更加焦虑。
放不下面子 不敢干体力活
“毕业两年已经换了3份工作。总想着幹点体力活,虽然身体累,但是精神富足。但回归现实,却又担心世俗的眼光,也怕让父母和家人失望,最重要的是自己也放不下面子。”杨多多毕业于吉林省内一所普通本科高校,他向记者调侃到,自己最想幹的工作就是去刷车,不用动脑,收入还不错。
毕业后陷入困顿是大学生通病。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孙涵说:“毕业后我经历了一段没有工作的空白期,最初也会感到非常焦虑,但后来发现无论是读博,还是工作的同学,他们都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慢慢地也就释然了。”
“孔乙己”这个诞生于20世纪初的文学形象,如今拥有了全新的内涵。结合自身境遇,很多年轻人也有了对“孔乙己的长衫”的崭新思考,并重新审视自己读书的意义。
对很多寒窗苦读的年轻人而言,自己用努力换来的学历,是改变命运的最大底牌,而不该是百无一用的“长衫”。“总觉得如果随意找一份工作,有点对不起研究生的学历。”韩京儒自去年研究生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奔赴于事业编、国考、省考的各个考场,至今在家待业。
同时,也有人觉得如今的高校毕业生已名不副实。“学历并不能够代表你就掌握了知识。”孙涵认为,当代社会所谓的“高学历人才”,和那个时代的“孔乙己”根本没有可比性。
不能困在“孔乙己长衫”中
对于“孔乙己的长衫”,多家媒体纷纷发文解读,鼓励青年不要因学历困在长衫中,令其成为当代青年人发奋图强的桎梏。央视网说:“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不是因为读过书,而是放不下多数人的架子。不愿意靠劳动来改变自身的处境。长衫是衣服,更是心中的枷锁”。面对官媒的喊话,不少年轻人为此重拾信心。“须知,鲁迅先生还曾写过,‘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网友张先生向大公报表示,青年不必纠结于身上的标签,面对困境,应尽情勇敢去闯。
传媒硕士做保洁:好牌打烂了吗?
前不久,一则名为《我:毕业5年,存款5000 她:中传硕士,火锅店保洁》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并引发网友关于年轻人择业观的广泛讨论。
视频中,两位名校毕业生“弯弯”和“超超”,分享了她们的就业经历。弯弯曾在一家互联网大厂工作,但毕业5年后,她的存款仅有五千多元;超超则是一名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梦想成为一名编剧,但却一路碰壁,最后在一家火锅店当服务员。
她们的经历看起来似乎有些“高开低走”,但在视频中,她们分享了她们的感悟:“别人说我们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但掀翻牌桌后,会发现你的选择还有很多”,“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自由和开阔。”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表示,“这一‘高开低走’的现象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现在年轻人的选择更多,心态更好。他们既没有‘躺平’,也没有‘摆烂’;不抱怨、不放弃、不啃老;对未来依然充满信心。我们需要用平常心看待就业话题,接纳年轻人更多的就业选择。”
专家:“面对压力,放下身段提升自我”
“孔乙己文学”的爆火反映了当下青年人内心对于择业与就业、工作与生活的焦虑。吉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鹏认为,这种焦虑来源于内外双重因素。“一是,社会上仍普遍将大学教育和精英教育画等号,‘上了大学就有高收入工作’的错误观念依旧存在;二是,社会上对于服务类职业的认同缺失,也是青年人择业时的阻碍;三是,许多处于择业期的学生没有认识到就业形势的变化,自身除一纸学历外一无所长,内心又无法接纳‘高开低走’的自己,摆脱不了世俗定义的成功失败。”
“在当下职场中,毕业之后投身一线服务行业的大学生并不在少数。而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上门助浴师’‘养老院护理员’‘陪诊师’等新兴服务行业也吸引了许多95后甚至00后的加入。”王鹏表示,面对就业压力,不如放下学历身段提升自我,才能迎接就业挑战和拥抱新涌现出的就业机会与机遇。
北京大学哲学系杨立华教授曾在采访中呼吁,期待“整个社会能形成一股正确的主流价值观,让艰苦奋斗的人都能赢得体面的人生。另一方面,年轻人需要反思自己的人生见识,将正直作为一种根本的人生信念,所谓‘中心如自固,万物岂能迁’。”
脱下高学历“长衫” 投身广阔天地
百年前鲁迅刻画了一个潦倒而迂腐的知识分子,百年后,被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自诩。现实真的是这样吗?未必。
孔乙己的形象是一位受传统思想毒害的书呆子,满脑无用的知识,穷困潦倒又自命清高,对现实认识不清。然而当代大学生们却是闪闪发光,他们关注国家大事,爱国意识强烈;他们具有非常高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他们敢于追求自己的合理利益,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他们时刻清醒,换句话说,当大学生们把自己对标孔乙己时,他们就不再是孔乙己了。“孔乙己文学”的火热莫过于预期和现实落差过大而产生的一种失落情绪的发洩出口。
“孔乙己文学”的火热也是一种必然,受到三年疫情以及世界经济下行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多青年人的就业预期与现实存在一些偏差。当代大学生与封建体制下的孔乙己不应混为一谈,如今,很多大学生、包括年轻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早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们不再局限于体制内、或者说比较体面的工作。在实际生活中,脱下高学历“长衫”的年轻人比比皆是,2020年美团发布的骑手就业报告中显示,在近300万骑手中,90后占据半壁江山,其中更包括6万研究生以及17万本科生。我们更愿意相信这一次的热点是大学生们对“孔乙己文学”的玩梗自嘲,当热度过后回归现实,孔乙己依旧在舞台中央,然而大学生们已经投身于广阔天地,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