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模式让肿瘤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 国家正在进行这方面的体系建设
肿瘤疾病的治疗,还是比较长远的。长期以来,中国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优质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国内一线城市,基层肿瘤患者缺少有效的转诊途径。患者无法获得全方位,一站式的治疗服务。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沈琳教授认为,想要短时间内打破这种界限壁垒还是有困难的,但国家和医院一直在进行相关的探索和实践。
肿瘤治疗需要上下级医疗机构紧密配合
沈琳介绍,目前有几种创新的诊疗模式。一是卫计委正在打造的紧密型医联体。肿瘤的治疗与其他慢病治疗不同,患者有时需要集中治疗,有时需要康复和护理。因为,肿瘤与其他慢病不同,有长有短,有急有慢。首次治疗直接决定预后,首次治疗不合适,患者可能有生命危险。而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癌症在急性期得到控制,转为慢性病。慢病治疗会持续非常长时间,全部集中在优质医疗资源上不太合理。这就需要上级医疗机构完成急性期治疗后,有社区机构进行进一步的康复、护理和随访。这两者之间的转诊应直接相连。国家正在进行这方面的体系建设。
MDT成为临床治疗的模式和发展方向
第二,医院在打造多学科诊疗(MDT)模式。目前很多科室都可以治疗肿瘤。我国肿瘤患者目前普遍的诊疗模式是,谁第一个接诊患者就谁看,外科接诊外科看,内科接诊内科看,中医接诊中医看。患者在这样的治疗模式下,有可能接受重复检查、过度治疗、非恰当治疗、或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怎么来解决?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家形成一个多学科诊疗(MDT)模式,也就是说这个患者的治疗不是随机的,而是形成了一种合作机制,这种机制是以患者为中心,多个学科都来参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一个总的治疗决策和治疗的安排。这种形式能够贯彻执行的话,可能会减少现在的这种治疗的不均等,以及学科和病理之间的壁垒。
肿瘤是一个全身性疾病,特别是对于中晚期的病人,其治疗涉及到各个学科。现在的肿瘤精准医学已经发展到分子水平、基因水平,将来还有蛋白修饰、调控等,分类越来越细,越来越精确。涉及到临床关键问题的基因层面的内容,单靠临床医生很难解释清楚,因此未来的MDT模式,不单要包括临床学科,或者临床的一级学科,还一定要结合生物信息学的特征,要让分子生物学家和生物信息学家参与其中,才有可能给患者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MDT的成员应该包括内科专家、外科专家、生物学专家、放疗科专家、病理学家、介入放射学家、核医学专家、影像学家、内镜及其它相关学科医生,伴随治疗的临床诊断、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介入治疗、靶向治疗以及随访、调整等整个流程。
其实,这种MDT的诊疗形式已经在一些国家形成了一种法律,每个肿瘤患者必须要经过MDT进行诊治。
沈琳介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是国内最早开始消化系统肿瘤多学科讨论模式的医院之一。在MDT的开展过程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团队成员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MDT的组织和讨论形式。例如建立微信平台,在讨论开始之前即报告需要讨论的病例,以方便参会专家提前查看病人相关资料;利用该平台对疑难病例进行即时讨论,甚至平台内还加入了外院的相关专家,共同参与,明显提高了效率。在消化道MDT的基础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还为一些特殊少见的瘤种成立的单病种MDT讨论团队,例如本院的神经内分泌肿瘤MDT团队,定期开展病例讨论和学术分享活动,多次以团队形式参与国内神经内分泌肿瘤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
从价值医疗角度来讲,MDT实现了患者的利益最大化。根据已有的经验,经过MDT治疗的患者,极少发生医疗纠纷。国际上有很多患者从MDT中获益的报道,包括直肠癌患者在保肛、局部复发率方面的明显改善,以及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在生存率方面的显著改善,这些已经被循证医学研究所证实。
在MDT讨论的过程中,医生也会提出一些临床解决不了的问题,为以后的临床研究提出一些科学问题。所以,MDT不仅只是帮助病人获得最佳治疗方案,也可以提高医院学科的发展。
目前中国抗癌协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和卫计委等组织和领导机构,也在鼓励各医院发展MDT。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在开展MDT同时,也通过参与国内外的会议或者安排外院同行来参观学习,积极地将这种诊治形式向全国其他地区推广。当然,MDT本身面临的挑战还很多,比如缺少国家层面的政策与管理支持,缺乏医院支持/基础设施、缺少激励机制,中国病人多,效率低,难于用于每位患者,团队成员的误解,认为投入的时间精力太多,主治医生感觉失去治疗的主要控制权等。总的来讲,MDT的优势还是大于劣势,而且劣势也会慢慢完善。这种模式最终会有利于患者,有利于医生,也有利于学科发展,实现多方共赢。
远程医疗协同平台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升级
沈琳告诉搜狐健康记者,从2018年起,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作为牵头单位发起建立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全国肿瘤防治远程医疗协同平台,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升级。截止目前该平台已服务患者2000余例,培训协同单位千余人次,联通300余家医疗机构,覆盖全国25个省市及地区。
据悉,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已可以开展远程交互式会诊、远程多学科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病理诊断等多项诊疗服务以及为基层医疗机构开设了多种类型的远程医学教育课程,如专科专病系列讲座、单病种疑难病例分享、多学科疑难病例分享、远程手术示教、科研课题指导等。
远程会诊正在常态化,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远程医疗中心每日都接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肿瘤病例,专家每天通过远程的方式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面对面的互动交流,既免除了患者长途奔波之苦,也解决了基层医生的诊疗困惑。
通过远程教育可以强基层。沈琳指出,偏远地区医疗水平欠缺,其主要原因是医务人员和技术骨干不足。通过远程医疗系统的技术和服务,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为远程协作单位提供医学教育服务,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每周北大肿瘤医院都会开展1-2次远程教育课程,邀请临床、护理、医技及行政管理相关科室的专家定期开展学术讲座,面向全国各地基层医院的医务人员免费开放。同时,通过远程手术视频示教针对基层医院开展手术视频的讲解,演示先进、实用外科术式,帮助基层医院快速提高外科手术水平。
远程医疗也可以同步驱动分级诊疗。分级诊疗是指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将医疗机构进行分级,使各级医疗机构分工明确,各自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工作,从而实现患者到基层首诊和上下级医院双向转诊的合理就医格局。近日,在海淀区卫计委的推动下,北大肿瘤医院将作为核心单位,组建辖区内涵盖21家联盟成员在内的海淀区肿瘤专科医联体,主要通过远程医疗协同模式实现分级诊疗模式,形成“大医院舍得放、基层接得住、患者愿意去基层”的格局。此外,北大肿瘤医院还在京津冀内开展了技术合作项目5项,远程医疗覆盖京津冀地区17家医疗机构。
远程医疗进行跨区域协作。北大肿瘤医院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承担了京蒙、京宁、京沈对口支援合作项目,已实现远程医疗100%覆盖。除以上政府间医疗合作和对口支援地区的合作外,北大肿瘤医院还积极拓展已搭接包括新疆、内蒙古、陕西、云南、海南、江西、河北、辽宁、山西等多家省级肿瘤专科医院的远程医疗合作。
随着我国肿瘤诊疗制度的不断完善,沈琳相信,我们将逐步实现规范化治疗,有助于患者利益的最大化,有助于医院品牌发展以及跨医院团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