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儿童简历长15页 透射着家长群体的“剧场效应”
孩子的教育是家长们最关心的,也是投入精力最多的。“北京教育看海淀,海淀教育看黄庄。”“方圆几公里之内,汇聚了人大附、北大附、清华附、八一学校、101中学、中关村一二三小等各路名校,以及数不清的校外培训机构。”近日,一篇自媒体文章,以海淀黄庄这个“学霸中心”为窗口,揭开了校外培训虚火旺盛的一角,透射着家长群体的“剧场效应”,引发了大家的关注。
更早前,一名5岁小朋友的简历,在网络引发热议。这份简历长达15页,显示小朋友具备1500字的识字量,年英文阅读量超过500本,钢琴、街舞、足球、围棋、游泳样样皆会,浮力、重力、密度、磁力等概念也不陌生,足迹更是遍布国内外诸多城市。5岁小朋友的“华丽”履历,让不少网友惊呼“受到了打击”,甚至有人感慨“好像这辈子都比不过这个孩子了”。
一份简历,何以引发如此多关注?最直接的原因,大概是它颠覆了人们对于一个5岁孩子的既有认知。在大多数人印象中,5岁正是享受快乐童年的时候,“儿童急走追黄蝶”的天真烂漫、“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无忧无虑,大概最符合我们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想象。虽然时代的书页翻转,今天的孩子在教育上起步更早、压力更大,对此我们都有一定的心理预期,但当一个5岁小朋友用一份厚厚的简历,展示他“不一般”的成长经历,即便这份简历是为了进入“名校”的敲门砖,还是难免让人心理上受到冲击。
当然,对于这样的教育,我们无法简单地给予“好”或“不好”的评价,因为每个孩子的成长背景、兴趣、禀赋都不尽相同,适合什么样的教育也无法一概而论。正如网友的评论,亦是有赞有弹,有人认为这个孩子“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有人认为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快乐”,而最终,好坏得失还是要看它是否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持久正向的影响。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能客观冷静地看待这一问题,尤其是对一些父母来说,“别人家的孩子”总是会引发一些难以名状的焦虑。有家长坦言,看到网上好的小孩简历,总忍不住要比较一番,如果比输了,那就要加大“拼娃”的力度;有家长后悔,自己的孩子在家里玩的时候,别人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乐器、上识字班了,“以后只会被人甩得越来越远”。从这个意义上说,“5岁小朋友简历”之所以引发持续讨论,还在于它让人联想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现象,如“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少儿编程班忽然火热、低龄留学开始流行等。
在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为了让孩子进入更好的学校,家长们的努力和焦虑可以理解并需要关注。不过,在社会为提供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作出更多努力的同时,父母们如何摆正对待教育的态度,同样至关重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孩子的成长和树木一样,也有其自身规律。在符合孩子个性特征和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适度的兴趣培养、潜能挖掘,并无不可。但拔苗种不出好庄稼,如果不顾实际一味加压,让孩子完成超越年龄的事情,那么我们一点一点加之于孩子的,可能不是锦绣上点缀的花朵,而是压垮骆驼的稻草。近些年来,“三岁孩子练舞扭到腰”“九岁孩子压力过大患上抑郁症”等新闻不时见诸报端,令人警醒。超前教育、过度教育可能带来一时的领先,但若伤害了孩子持续奔跑的能力,又怎能算得上“为之计深远”?
教育有竞争,但不全是比赛,它更要教会孩子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发展自我的能力。让教育回归本真,重视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是当前很多执着于“拼娃”却“越拼越迷失”的父母急需补上的一课,也是以各种证书、特长来衡量孩子能力的教育者需要正视的命题。摒弃盲目从众、攀比心理,真正引导孩子在健康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养成积极向上的性格、持续学习的能力、探索未知的兴趣,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可能是更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