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对垃圾分类主动性不强 简单的宣传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垃圾分类对垃圾的处理时很不错的方法,上门收垃圾的人也会节省时间。垃圾分类从提出到执行由来已久,分类举措不断改进,但收效并不明显,原因何在?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走访调查发现,很多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不强,都是把垃圾装进袋子里,然后直接扔进公共垃圾桶;垃圾分类宣传的形式不够多样化,有的只是简单地开展一下活动,或者是把宣传单贴在墙上,居民对于这样的宣传印象不深刻;分类回收的人工成本和运输成本较高,一次性收清更省事,进行细分往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进入垃圾桶的垃圾,拾荒者会进行“淘宝”,值钱的、可回收利用的,都被分拣拿走了,这也使得环卫工人没有动力对垃圾进行分类等。
居民对垃圾分类主动性不强
南宁市新竹小区的居民陈先生说,虽然之前物业和社区开展过垃圾分类的宣传活动,但是他至今仍然分不清楚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区别,他只知道瓶子和纸箱是可回收垃圾,但像废玻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陶瓷碎片等,他就不知道是属于什么类型的垃圾了。同时,陈先生还坦言,对垃圾进行分类,自身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嫌麻烦,不喜欢将垃圾分类。
小区的垃圾桶上没有相关的分类标识,或者是分类标识已经模糊。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程浩楠实习生陈炼摄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类似陈先生这样的居民不在少数。“反正都是垃圾,都是要丢掉的东西、物品,分不分类也没有多大区别。如果进行分类,一是垃圾比较脏,二是即便是主动分类,对我来说也没有什么好处,不如一次性扔掉省事。”市民覃女士称,现在的人都那么忙,每天都要扔一次垃圾,有时候垃圾多有时候少,也没有心思去为垃圾进行分类,如果进行分类还要使用不同的袋子,着实比较麻烦。
另外,记者还走访了大学路的一些高校、江南区汇东星城小区、凤凰小区、江南小区等,发现居民、大学生等真正能够做到垃圾分类的并不多,不少人垃圾分类知识欠缺、意识较弱、积极性不高。
简单的宣传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在走访中,南宁市星光大道一小区的业主廖先生说,相关部门在该小区宣传垃圾分类的方法比较简单,大多数情况是将垃圾分类的传单贴在垃圾桶旁边,感觉只要贴完了就可以了,不管宣传的实际效果如何。有时候贴传单之后遇到下雨,传单就淋坏了,无法看清,“这样的宣传,效果不明显,不能引起居民的足够重视。有关垃圾分类的具体要求没有传达到位,没能让居民清楚明了”。
另外,廖先生认为,有时候物管和相关部门人员也会在小区里宣讲一些垃圾分类的知识,但是宣传的次数比较少,只是在某些节点才会进行,“我在这个小区住几年了,没看到过几次”。廖先生还表示,有关部门在宣传垃圾分类的时候,应该让居民了解到推行垃圾分类的出发点和好处,还有分类的做法、技术及具体的操作步骤等,“这些内容仅靠宣传单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引起大多数居民足够的重视,就必须想方设法拿出多种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
大学路居民吴女士表示,她之前是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开,将干湿垃圾分装不同的垃圾袋里,然后丢进垃圾桶。但看到环卫人员把分类垃圾箱里的垃圾不加区别全部倒进垃圾车拉走,让她觉得自己对垃圾进行分类实际上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反而多浪费了几个垃圾袋,所以后来她索性也就不将垃圾分类了。
新竹小区一居民说,本来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做得很好,分类的垃圾箱也配好了,有关部门也做了大力宣传,居民们也非常配合。但是,后来大家发现,不管居民们把生活垃圾分得多好,环卫站的转运工人来到以后,又把大家分好的垃圾混装在车上拉走了。这样一来,就很打击大家对垃圾进行分类的积极性。
分类措施没能起到应有效果
西乡塘区环卫站副站长谭永乐说,该城区从2014年6月底开始倡导居民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当时选了两个试点小区,还给居民发放了分类垃圾袋。一开始是三种颜色的垃圾袋,分别装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后来又增加一个装有害垃圾的黑色塑料袋。这样一来,一个家庭每天至少要扔掉4个袋子的垃圾。但是,很多家庭一天没有那么多的垃圾量,他们就觉得那么一点垃圾还要分成4个袋子来装又浪费了,尤其是中老年人都有这种想法。于是,尽管有关部门发了分类垃圾袋,但他们还是把生活垃圾统统装在一起往外丢。
广西环保联合会秘书长夏蓓认为,垃圾分类开展很多年,但推进效果不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从源头上来讲,市民垃圾分类的意识不强,没有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二是城市垃圾终端处理能力有限。据了解,目前南宁市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有3000多吨,其中2000吨~2200吨用于焚烧发电,200吨~220吨餐厨垃圾经过处理成为再生能源,其余的就只能填埋处理。
夏蓓说,有些居民反映,垃圾分类分了也白分,所以不愿再费功夫分类,这是因为城市垃圾处理能力有限。就拿厨余垃圾来说,南宁市专业从事厨余垃圾回收的公司,每天的处理能力只有200吨~220吨,所以他们主要回收学校、单位食堂、大型饭店和餐饮店的厨余垃圾,一些小的快餐店回收要求尚不能满足,更不用说市民家中产生的厨余垃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