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进渠精神永远长存
全国大型灌区跃进渠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安阳县人民在太行山上兴建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属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灌区控制面积544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万亩,灌区配套蓄水工程24座,总蓄水能力4600万立方米。灌区主体工程分为:总干渠,,东干渠,南干渠三条干渠,干渠全长147公里,支斗,农渠等配套系长840多公里。渠道,穿凿了320座山峰,建成了149个隧洞,跨越过600多个山间沟壑,建了550余座桥,闸,涵洞,架起大型凌空渡槽17座,最高的渡槽超过15层楼,最长的近千米。管区初建于1958年,期间两下三上,几经挫折,至1977年全线建成通水,历时20载,投工3818万个,投资5300万元,完成工程量1009万平方米。跃进渠是安阳县人民创造的红色经典,时代神话,人间奇迹。
上个世纪从五,六十年代,男是一个崇尚变革,崇尚理想,崇尚英雄的时代。跃进渠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是那个时代的骄傲。为了让漳河浇灌他们那世世代代干涸的田园,除险队员腰系绳索凌空除险,哪一次不是九死一生?运输队员夜闯十八盘,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除险英雄牛漳来8次负伤,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放炮能手张玉生勇排哑炮,即使是刀山火海也敢闯。他们为了大渠献了青春,献了子孙。有的是父子二人,有的是祖孙三代,前仆后继,义无反顾。年仅22岁的除险队员吴生运壮烈牺牲,留下新婚的妻子和襁褓中的儿子,老父亲望着他的遗体悲痛欲绝,可是当领导问他有什么要求时,他竟将女儿吴秀芳拉到领导面前。这是何等悲壮,何等感人的场面!炮手田保青牺牲后,他的父亲和妹妹争着顶替他上修渠工地。民工王金生牺牲后,老年丧子的父亲强忍悲痛,将年仅12岁的小孙子送上了工地。女民工李金茹牺牲时年仅17岁,她的妹妹不顾家人的劝阻,毅然继承了姐姐的遗志。
跃进渠的修建有108个优秀的安阳县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500多人因工致残。跃进渠的成功修建,是团结协作精神的胜利。当时的20多个公社共同协作,全县一盘棋,同心修大渠,沿线群众舍小家顾大家,无论收益与否,都甘心为修渠做出牺牲奉献。跃进渠更是科学求实精神的胜利。“质量第一”即刻在大山的最显眼处,也深深扎根在每个人心坎上,科学设计,严密论证,精心施工,严把质量关,近千公里的渠线历经30多年风雨雷电岿然不动500多座渡槽、桥梁、涵洞在一次次山洪袭击中安然无恙!
在艰难修渠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比彩虹更美丽,比珍珠更珍贵,它就是令安阳县人民为之骄傲的“自力更生、不屈不挠、科学求实、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跃进渠精神。
跃进渠自1972年开灌以来,共计引水30多亿立方米,灌溉面积达1000多万亩次,解决人畜饮水、有效补充地下水源、改变山区落后面貌发挥了巨大作用。
35年过去了,如今安阳县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全县上下众志成城,信心百倍,迎难而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惊人的成绩,这是跃进渠人良好品质的继承,也是一代又一代安阳县人讲跃进渠精神与实干精神的有机结合。因此,我们应该记住跃进渠,记住为她作出贡献的人们,更记住她的精神。唯此,我们精神的河流才不会干涸,我们的事业才会有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