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是那个“精神富足”的兵
“七十岁有个家,八十岁有个妈,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把连队党支部当成家和妈……”暮春时节,在第80集团军某旅“红一连”荣誉室里,官兵们聚精会神,聆听指导员包新柱朗读该连老兵刘海峰的来信。
这是刘海峰自1989年退役以来,寄给老连队的第33封信,也是他第33次向连队党支部作思想汇报。
1989年,驻地媒体一篇题为《精神富足的战士》的报道,让刘海峰在全团出了名。大家惊讶地发现,这名看起来默默无闻的战友,竟悄悄做了那么多好事:在驻地某学校担任校外辅导员期间,刘海峰得知学校正在筹建阅览室,主动捐出200元,为学生购买400多本图书;看到战友生病卧床,他特意买来水果、罐头,送到战友床前……
“当时我们1个月的津贴才12元,每次发完津贴,他只给自己留2元。”刘海峰的老战友杨国政回忆,“算起来,捐给学校的那200元,海峰攒了近2年。”
翻阅刘海峰的一封封来信,“红一连”官兵不禁感慨:尽管退役多年,他还是那个乐于助人、“精神富足”的兵——
1998年8月,黑龙江嫩江地区发生洪水灾害,刘海峰第一时间赶赴抢险救灾现场。发现堤坝出现管涌,他毫不犹豫扛起沙袋冲了上去。管涌口的巨大吸力将他困在水底,他因大脑缺氧陷入昏迷。被战友救醒后,刘海峰的第一句话是:“管涌口堵上了吗?”
2008年5月,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牵动刘海峰的心。他从辽宁沈阳出发,跨越2000多公里奔赴抗震救灾一线。参与救援的第3天,听说有关部门组织身体素质好、救援经验丰富的志愿者组成突击队,担负更艰巨的救援任务,刘海峰立即报名,“当时,我想都没想就站了出来,我是党员,也是老兵,人民有需要我责无旁贷。”
与33封信一同寄到“红一连”的,还有33张汇款单,面值从1989年的10元增加到如今的200元。每张汇款单背面都有一行小字:“用于帮助有困难的官兵。”
厚厚的信件旁边,有一本费用支出台账:2007年,战士薛庆阳母亲生病住院,连队为其送去慰问金;2015年,新兵邓文训练时受伤,连队为他购买营养品;2021年,河南籍战士张重生家里遭遇洪灾,连队及时送上生活补贴……
“我们将信件和汇款单按年份整理,陈列在连队荣誉室中。”包新柱介绍,“每逢新兵下连、老兵退役,我们都会讲述刘海峰的故事,激励官兵永葆初心,矢志奋斗。”
上图:第80集团军某旅“红一连”官兵聆听刘海峰的故事。 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