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朋友圈的“糖吃多了会得糖尿病?”请别再瞎转了
在开心地吃着糖的时候,身边总有人会开玩笑说:“吃这么多糖,小心得糖尿病啊!”
但是,糖吃多了,真的会得糖尿病吗?
实际上,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有很多,包括不良的生活习惯、精神方面、遗传因素等。
而是否会患上糖尿病,决定的不是糖分摄入的多少,而是自身的身体是否健康。
当人体的胰腺功能正常时,所吃的糖在进入人体后,会被分解成葡萄糖,并进入血液,变成血糖。
一旦血糖升高,就会刺激到胰岛β细胞进行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对血糖进行搬运,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以保证血液中的葡萄糖维持在正常范围。
但是,如果有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暴饮暴食、酗酒、肥胖、爱吃甜食等,就会加重身体调节血糖的负担,甚至引起胰岛素抵抗,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所以说,并不是糖吃多了就会得糖尿病,而是长期的不良的生活习惯、长期大量地进食糖分,才会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如果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营养均衡,就能远离糖尿病。
那么问题又来了,是不是不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呢?
答案是:不一定!
因为不只是我们吃的糖果才含有糖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吃到的粥、粉、面、饭、馒头、饼干、奶油等都含有糖分,包括单糖(葡萄糖、果糖)、双糖(蔗糖)以及多糖(淀粉类)等。
而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少吃糖”,是指除了粥、粉、面、饭等除外的,额外添加的精制糖的摄入,比如糖果,这些糖对人体来说,是没有任何的营养价值的,在进入身体后,唯一的去处,就是为人体提供能量,当人体的能量满了之后,这些糖会变成脂肪,堆积在人体体内,人也就变胖了。
一旦人体变得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高尿酸等就会找上这些肥胖的人,因此,为了身体健康,还是需要少吃点糖果、甜食等,如果发现食物的配料含有很多白砂糖、果糖、葡萄糖等,也是建议少吃的,从而控制体重,减少糖尿病的发生率。
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长期吸烟、喝酒、长期精神高度紧张、运动量少、高血压或曾经有过妊娠期糖尿病的人群,都会加大患有糖尿病的风险,因此,即使不吃糖,也是无法保证完全不会患有糖尿病的。
那么问题又来了,吃糖、不吃糖都可能会患有糖尿病,那应该怎样正确的预防糖尿病呢?
1、控制体重
我国的体重以BMI在18.5-23.9kg/m²为标准体重,男性腰围不超过90cm,女性腰围不超过85cm;BMI=体重(kg)÷身高(m²),比如,身高165cm,体重110斤,则BMI=55÷(1.65×1.65)=20.2kg/m²,在标准体重范围之内。
2、管住嘴
饮食方面按照膳食宝塔保证营养均衡,不要长期大量的吃含有糖分高的食物,早餐要吃饱,午餐要吃好,晚餐要吃少。
3、迈开腿
运动好处多多,要养成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还可消耗体内过剩的能量,提高精神的愉悦性,因此,不要长期不运动。
4、定时体检,监测血糖
每年最少体检一次,检查身体,并监测血糖,尽量在发病的早期去控制血糖。
吃多糖并不会导致糖尿病,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真正地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因此,在生活中要养成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按时就餐,多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的范围之内,定时监测血糖,才能更好地去预防糖尿病。
版权声明|本文原创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以上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
部分数据来源于公开数据整理
若发现相关错误 请联系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