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糖泡饭、水果当饭吃,到糖尿病19年没有并发症,获得全国二等奖——柴书记的“甜蜜”大生活
从糖泡饭、水果当饭吃,到糖尿病19年没有并发症,获得全国二等奖——柴书记的“甜蜜”大生活
来源:凤凰新闻客户端
05:12人生是最长的电影,你看到了开头,却永远不会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
我是一个很“主旋律“的人, 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时髦”的人。50年前年轻人的时髦是上山下乡,我是纺织局的,按说不应该下乡的,但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我还是去了千里之外的黑龙江军垦农场,担任政治副指导员,这一去就是十年。
人生能有多少个十年!
我至今无法忘怀当时的景象:在一片荒地上,人们喊着号子,排成雁阵,奋力牵引着大犁垦荒——机器垦荒是后来的事。在这里,我挥洒汗水,也留下了青春的足迹。
后来知青回城,我也就回到上海原单位。单位说:好汉不提当年勇——我在军垦农场入了党,是干部编制,回城分配却要从工人做起。
二话不说,我做了三个月毛巾印花车间的挡车工,领导觉得不错,就把我调到印花染料车间调染料——这算是技术活了,又干了半年,领导一看干得也挺不错,就调往车间办公室做统计。后来做厂工会的干事,最后调到车间做支部书记。
1996年我被调到社区当居委会书记,一直到2015年退休,做了20年的书记,所以大家喜欢叫我“柴书记”。
时代的洪流席卷着我们滚滚向前,我的人生场景也不断在变化——结婚,为人母,从青年到中年,然后开始步入老年,一切都如此正常,我自己也觉得,以“一个普通人的奋斗”来描述自己的人生,是一种真实的幸福。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01年——我50岁那年。
幸运的不幸
或许是因为经常尝到生活的苦,我从小就爱吃甜食——从记事起,肉什么的我都不爱吃,就爱吃糖泡饭,就喜欢吃糖。
那一年,因为腰椎间盘突出,我在香山医院住了两个多月。居委会的同事都知道我爱吃水果,每次来看望都送很多水果。我就拿香蕉当饭吃,一顿吃三四个。那时候开始感到眼睛有点模糊,容易口渴。
2001年7月30号,上海曹杨社区医院跟我们居委会联系,要做一个慢性病的调查。
那天特别热,用现在网上的时髦说法:快把人热熔化了。那时候还没有空调,我们准备了很多冰块,一大盆一大盆放在社区医院的大门口降温,我们用电脑随机抽选,来了大概一百多个居民抽血、验尿,整个抽查的花费,听说要八百多块钱——18年前的八百块,不是一笔小钱了。
看到我们忙碌着组织居民、维持秩序,社区医院的左副院长悄悄跟我说:“柴书记,这次是免费的,让你们居委干部一起来吧!”我们欣然接受了这意想不到的“福利”。没想到第二天,左院长就急切地打来电话:“柴书记,你赶紧来医院一趟!”
我后来才知道,在医院的抽检报告上,我的空腹血糖11.7,餐后两个小时18.8,都已经超过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于是我到社区医院复查,就此确诊了2型糖尿病,也成为我们居委会干部中唯一一个“中奖”的。
当时,对糖尿病了解不多的我,最在意的竟然是——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甜食,我想这下子完了!
我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我因为意外查出了糖尿病而烦恼;而多年以后,我们小区有好几个40多岁的居民,却因为没有及时查出糖尿病,没有及时重视,后来出现了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一下子人就走掉了。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糖尿病早发现,早治疗的真正意义。
不听话的我
确诊了糖尿病,我特别沮丧,原本我觉得自己的家庭幸福,子女也争气,各方面工作也都挺顺利的,而得了这么个倒霉的病,以后就要告别我最爱的甜食,人生漫长——我才50岁啊!
我先生是一位肾病医生,当时有人跟我说:家里有个主任医生,都不知道自己爱人患糖尿病。我把这话学给我先生听。他是一个内向的人,平时话不多,那天却显得既愧疚又着急。他说我从来不听他的话,甜食吃得太多了。
后来我才知道,糖尿病不是吃甜食吃出来的 —— 不幸的我是因为胰腺出了问题,然后又一如既往大量吃甜食,这才出现了高血糖的问题。
于是我开始服用降糖药,平时自己控制饮食,一点点降血糖,后来把超过10的血糖成功降到7点多。
头几年的药物也经常有调整,最开始吃的是格列喹酮,因为职业的原因,我先生比较注重肾脏健康,他说格列喹酮对肾脏影响比较小,但缺点是控制血糖效果不是很好。我吃了几年,血糖一直控制不到理想水平,就换了格列齐特、格列齐特缓释片,后来又陆续换了好几种,血糖还是不太好,后来2013年我的血糖就不太稳定了——空腹血糖超过9。
那个时候,我们社区医院的杜主任给我测过一个胰岛功能的化验,因为胰岛功能不太好。他就建议我打胰岛素,可那个时候我完全听不进去。
一是因为我从小就怕打针,到现在每次去医院抽血,我都不敢看。如果每天要打两针,那还不得痛死!
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上班很忙,打针很不方便。就这样,医生让我说打,我就是不打——这一拖,就拖了10年!
2015年4月,我们组织居民到郊区去旅游。旅游那天,一位姓朱的阿姨带了一台血糖仪。我早餐吃的是上海特色的大饼油条,一测血糖20——前所未有的高血糖!
回程的时候,我们经过一个粽子店,品尝了一个半两左右的小粽子,吃完以后测了个餐后血糖,我印象非常深,测出来的血糖高到24——这可真把我吓着了!
这是我第一次亲身体会到不重视血糖监测的恶果——如果平时多测血糖,怎么会让高血糖发展到这个水平,还茫然不知!
我家先生早就说过,让我到医院去调整药物,我一直不听,能耗就耗着——这次终于耗不过去了!于是我去普陀区中心医院去看专家门诊,当时的余主任马上就开了住院单让我住院,住院九天,一进去就开始一天两针的预混胰岛素治疗:早上16单位,晚上12单位,再加上二甲双胍。
我又住院了,好多居民来看我,小区的顾医生都87岁了,还让别人推着轮椅车来看我,让我非常感动。他开口就劝我:“柴书记,胰岛素要打啊……”
医院帮我检查了胰岛功能,结论是胰腺已经不能自行生产胰岛素,必须注射胰岛素治疗!
摸索中前进
这次住院让我彻底想通了,从此就下决心打胰岛素。回家以后,我就请教社区医生使用诺和笔,还学会了用家用血糖仪测血糖。到了这个份上,就有了决心——以前看到血我都害怕,现在经常自己扎手指测血糖我也不怕了。
2015年住院前,我的空腹血糖是14.4,2015年5月份以后,我就开始打胰岛素。自从打了胰岛素,我的血糖就一年比一年好。
每天早餐之前,空腹打胰岛素,晚上也是餐前打胰岛素,半个小时以后开始吃饭。这么多年,我自己一边打,也一边总结摸索经验。
刚开始使用胰岛素笔不太懂,有时候笔芯里会剩下几个单位的胰岛素,就这样扔掉了。我觉很可惜,就仔细琢磨怎么才能不浪费一滴药物——后来我学会把剩下来的这点胰岛素先打完,然后再换上新的笔芯,继续打剩下的剂量。
我注射胰岛素的时候,不是一下子把所有剂量一口气打完——我慢慢地打,打一段稍微停一停,感觉这样慢一点药物吸收效果更好。另外,打好以后,针头放在里面放个30秒。让它完全吸收以后,再拔出来,上面不会有药水残留,不会浪费药,效果也好。
关于饮食,自己也在不断学习,总结。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华山医院的主任来社区给糖尿病患者讲课,他说了句打到我心坎里的话:“你们听我的——打胰岛素什么都能吃!“
很多人对糖尿病有误解,包括之前的我——糖不能吃、甜食不能吃,这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实际上,糖友什么都能吃,关键你要控制好这个量!
跟普通人一样,糖友也是一日三餐,想要血糖稳定,吃饭顺序就很重要,这是非常简单但又非常有效的方法。
首先吃蔬菜,蔬菜里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可以防止之后吃进来的营养被快速吸收,这对于延缓血糖的上升非常有帮助。当然蔬菜的烹煮方式应尽量用水炒的方式,不要放太多油或肉。
吃完蔬菜后可以喝一些汤,这能使胃更有饱足感;但不要喝太多“浓汤”,应该尽量选择清汤。
这时候胃已经半饱了,这时候就可以一些肉鱼蛋,补充每天需要的蛋白质,但这些食物最好不要用高温油炸、煎的方式。
最后吃米饭,这时应该不会感觉很饿了,就不会一下子吃太多高淀粉的食物。
对于糖友来说,运动肯定是降血糖的,有一次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我们的社区健康辅导站组织了100来位糖友一起健步走。走之前医院给我我们测了一下血糖,我们沿着医院周围小马路走了一圈,大概也就半个小时不到。回来再测一个血糖,发现普遍都降下来了。
这给了我真实的激励,因为我现在还在上班,所以上班本身就是在走路,一天至少一万步。我还随身携带了计步器,每天要求自己走到这个步数。
经过长期的运动,我慢慢瘦了下来——刚得病最胖的时候140多斤,现在是120多斤,按我的身高来算,属于标准体重了。
在我近20年的糖尿病生涯里,对于药物、饮食、运动、监测和教育这五驾马车,都曾经走过弯路,我最大的体会是:很多知识,很多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真要去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能做到的人就不多了。
所以——道路千万条,教育最重要,控糖不努力,亲人两行泪!
不是结束
2005年1月,上海六院包院长跟我们曹杨社区医院商量后,准备成立一个糖尿病健康教育辅导站,我们街道主任说:“柴书记,你就兼任一个站长吧。”
很多糖友报名,于是我们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辅导站就正式成立了。我挑了5名志愿者,根据居住的区域,成立了5个联络小组。
借助社区学校的教室,我们每个月要召集糖友们进行一次健康教育,每个月我们社区医院都派医生来给我们做辅导讲座。每个月的讲座都是规划好的,内容很广泛,五驾马车的内容都有。
我还组织糖友外出旅游,社区医院也很支持,专门派医生,拿着药箱陪同。
去年,我们社区的糖友们还参加了诺和诺德组织的“棒棒糖”健康操比赛,我们一共十个人,四男六女,年纪最大的84岁,天天很刻苦地练,最后在全国大赛中脱颖而出,得了第二名,引起了轰动……
时光匆匆,弹指一挥间,我已经69岁了。糖尿病还在治愈的路上,而我那做医生的老伴也出现了血糖异常,我俩却变得更要好了——人家夫妻举案齐眉是吃饭,而我们俩则是吃药,每次吃降糖药,我总是你一半来,我一半,公平合理,童叟无欺!
不要温顺地走进那安息的长夜…… 作为一个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一路走来——我没有失去我的生活,我的幸福 —— 再过50年,我们还要健健康康、和和美美。
在此——与所有的糖友共勉!
我今天才知道,我之所以漂泊就是在向你靠近。
--《廊桥遗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