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糖尿病,走出糖尿病认识的7大误区
原标题:科学认识糖尿病,走出糖尿病认识的7大误区
在“慢性病大军”里,糖尿病可以说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了。患者往往会出现多食,多饮,多尿,消瘦等症状。其实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很多,但不是每个病人都能找到何时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是糖尿病病情错综复杂,病人很容易陷入了治疗用药的重重迷雾中而不自知。怎样正确走出糖尿病认识误区呢?健医园慢病专家为您总结糖尿病认识的七大误区,助力走出误区。
误区1 :吃糖过多会得糖尿病
糖尿病与吃糖过多没有直接的关系。吃糖过多不一定会得糖尿病,糖吃得少也不见得就不会得糖尿病。遗传、肥胖、运动不足、高热量和高脂肪饮食等,才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糖尿病,那么就要注意了,一定要妥善控制甜食的摄入量,同时避免肥胖。
误区2:血糖高就是得了糖尿
很多人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血糖高就是糖尿病,血糖高不一定就是糖尿病,很多原因均可导致血糖升高。正常情况下,血糖会经常变化,特别是在饭后,血糖会有所升高,饭后1小时左右,血糖就会自然地下降。如果不是反复血糖高,可以说不是糖尿病,但是还是需要进一步检测,不能放松警惕。
误区3 :只要控制好血糖就不会得糖尿病
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标准,但是不代表血糖正常就“万事大吉”了,因为即使血糖处于正常水平,发展为糖尿病的可能性还是有的,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除了控制血糖外,还有其他的需要注意,如血压、血脂、胆固醇等是否正常,这些因素一般都影响糖尿病病情的控制。所以,如何有效控制糖尿病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能掉以轻心。
误区4:没有“三多一少”症状就不会得糖尿病
“三多一少”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体重下降(少)。这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主要是由胰岛素作用异常引起的。很多糖尿病人初期没有“三多一少”。虽然“三多一少”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但是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初期并没有出现这些症状。
误区5:得了糖尿病,吃得越少越好
很多人认为,得了糖尿病,“饭少吃点”就能够缓解糖尿病症状。事实上,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要均衡,五谷类、蔬菜类、水果类肉类等,这些都要食用,这样才算“吃得对”“吃得好”,只有这样,身体才有“能力"去抵抗糖尿病,控制血糖水平。
误区6 :打胰岛素容易成瘾,不能打!
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认为胰岛素是“激素”,一旦注射身体就会对胰岛素产生“依赖”,像毒品上瘾一样,即使需要靠注射胰岛素来控制病情也是能拖则拖。而对2型糖尿病患者,要先对他的胰腺功能进行评估:如果胰腺功能已经衰竭或是有了衰竭的趋势,建议患者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早期使用胰岛素,有助于减轻胰腺的负担,让其得到充分的休息,还能帮助其修复。很多患者多种降糖药物联合使用却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而少量的胰岛素就能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而且相对于口服降糖药来说,胰岛素的副作用是最小的。
误区7 :感觉很好,降糖药可以停一停
药物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已经用药的糖尿病患者如果擅自停药,血糖会很快回升,尤其是当糖尿病发展到中晚期时,血糖如果依然控制得不理想,擅自停药对身体的伤害要远远大于药物带来的危害。因此,长期服药或打针治疗是中晚期糖尿病人不可避免的。所以,不能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判断是不是可以停药。如果想减少药物用量,除了积极地利用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外,还要做好检测,并咨询医生,这样才能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以上七点就是关于糖尿病比较常见的误区了,希望大家认清事实,不要被传言误导,也希望糖友们积极参加治疗,合理进食,多参加体育运动,早日得到控制。
参考书籍:《血糖控制一本就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