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StemCell关于中国的胚胎和干细胞研究的伦理与政策思考
撰文 | 唐小糖
责编 |兮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干细胞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逐渐从实验室走出到临床。然而,对人类胚胎干细胞(hESC)的研究,在伦理和政策上一直都有争议,主要是因为研究过程涉及使用和破坏人类胚胎,包括引起广泛国际讨论的基因编辑。争议点在于胚胎是否具有与人类相同的道德地位,这在很多国家都存在争论 。中国由于其几千年的独特文化,对胚胎研究有着自己的政策和监管方法。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领衔,在Cell Stem Cell上在线了一篇题为“Ethical and Policy Considerations for Human Embryo and Stem Cell Research in China”的观点文章,讨论了胚胎研究需要考虑的伦理因素、相关的政策法规、及其对临床转化的影响。
了解中国公众对干细胞研究在伦理和争议上的态度是必要的,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家、道家和佛家等)不认为胚胎等同于人,这一点可西方宗教信仰是不同的。中国每年有一千三百万医学人工终止妊娠(新生儿则为两千万)就是一个显著例证【1】。但中国人也普遍认为胚胎是一种特殊的生命,也具有一定的道德地位,但相对比较宽容。尤其是在符合人类利益如治疗疾病的情况下,中国人支持对人类胚胎和hESC进行研究。对近二十年的上千篇媒体报道进行统计后发现,绝大部分报道不涉及与hESCs相关的伦理问题,表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问题在中国并未受到广泛关注。
除了道德伦理上的考量外,人类胚胎的法律地位如何?根据中国法律,人类胚胎不被视作一个人,也没有任何法律原则规定必须将其视为一个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胚胎没有受到法律保护。在2014年中国广受关注的冷冻人类胚胎案中,关于冷冻胚胎能否由已故夫妻的父母继承的问题,上诉法院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人的胚胎是介于人与物质之间的特殊物质【2】,它应该比无生命的物体具有更高的道德伦理地位,应该得到特殊的尊重和保护。所以判决已故夫妇的父母共同享有对冷冻胚胎的监护权和处置权。此外,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指南(CNIPA指南) 允许并授予干细胞从体外受精后不超过14天的人类胚胎中分离或获得的发明专利【3】。总体而言,胚胎在中国的伦理观念和法律地位较为一致。
在道德文化和胚胎法律地位的基础上,中国为促进干细胞研究的发展量身定做了许多政策。目前的干细胞研究主要依据《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 和《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对很多实验都有明确规定,各个研究机构负责监管,但尚无惩罚措施,这使得文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纸空文,有待进一步完善。
2018年11月,中国发生基因编辑婴儿事件。2019年12月,Jiankui He及另外两名被告人被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以非法行医罪定罪。Jiankui He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和罚金人民币300万元。这一司法判决表明中国对生物技术研究态度之严格,认为严重违反了社会伦理。这一判决将对我国生命科学与技术研究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也为那些忽视生物伦理基本原则的科学家敲响了法律的警钟。因为没有明确的刑法直接禁止对婴儿进行基因编辑,因此,中国的立法亟待完善。
此事件后,中国各方都采取了积极行动,成立了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该委员会可以就科技伦理方面的管理向政府提供建议。值得注意的是,包括《生物安全法》和《刑法》修正案在内的多项立法正在积极制定中,并有可能被纳入法律。此外,《刑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也明确禁止人类生殖克隆和人类基因组编辑的临床应用。
干细胞技术发展迅速,中国的立法者、管理者和研究者应在干细胞研究的伦理和监管政策方面加强内部和国际交流。此外,中国科学家也应多参与相关国际伦理准则的制定。上述建议将有助于确保中国胚胎和干细胞研究的道德规范,也有助于中国的监管政策变得更加规范化和透明化,同时还有助于国际科学界和中国公众进一步了解中国科学研究动向。
制版人:琪酱
参考文献
1. BBC News (2009). China Concerned aboutAbortions.BBC News, July 30, 2009..bbc.co.uk/2/hi/asia-pacific/.stm.
2. Intermediate People’s Court of Wuxi (2014). ShenXinnan and Shao Yumei v. Liu Jinfa and Hu Xinxiang. Intermediate People’s Courtof Wuxi, Xi Min Zhong Zi No. 01235, China. http:// www.dffyw.com/sifashijian/ws//37076.html .
3. Peng, Y. (2016). The patentability of humanembryonic stem cell technology in China.Nat. Biotechnol. 34, 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