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行业遭遇寒冬?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针对保健食品的监管再度加码。8月2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正式发布《保健食品标注警示用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针对保健食品的监管再度加码。8月2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正式发布《保健食品标注警示用语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要求从明年起,全国所有的保健食品必须醒目地标明“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
而就在同一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的《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与保健功能目录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也正式发布,《办法》旨在推进保健食品注册备案双轨制运行。
保健食品要醒目标注警示语
据了解,此前保健食品标签上仅仅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对于声明标注的位置和大小也没有具体规定,企业往往把标识标注在不显眼的位置,字体也很小,让虚假宣传、夸大功效的营销行为有了可乘之机。
而按照《指南》规定,警示用语区位于最小销售包装包装物(容器)的主要展示版面,所占面积不应小于其所在面的20%。警示用语区文字与背景有明显色差。警示用语使用黑体字印刷,包括以下内容:“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且当主要展示版面的表面积大于或等于100平方厘米时,字体高度不小于6.0毫米。当主要展示版面的表面积小于100平方厘米时,警示用语字体最小高度按照上述规定等比例变化。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治病。但有的推销人员常常“忽悠”消费者,有的甚至把保健食品吹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坑老骗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在标签上标注的提示信息不醒目,警示作用不强烈,有的不仔细查看很难发现、很难注意,给虚假宣传、消费欺诈留下可乘之机。因此,我们针对人民群众感到担心、揪心的问题,对标签标识进行规范,对企业如何标注警示用语进行指导。
备案和注册双轨制落地
就在《指南》发布的同一天,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还发布了《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与保健食品功能目录管理办法》,将从2019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据了解,保健功能目录规定了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范围,原料目录界定了注册与备案的通道,纳入原料目录的,可以直接备案。
《办法》规定,除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外,纳入保健食品原料目录的原料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是具有国内外食用历史,原料安全性确切,在批准注册的保健食品中已经使用;二是原料对应的功效已经纳入现行的保健功能目录;三是原料及其用量范围、对应的功效、生产工艺、检测方法等产品技术要求可以实现标准化管理,确保依据目录备案的产品质量一致性。
在业内人士看来,两个目录的出台,让一直处于夸大宣传、包治百病的万能保健食品从此受到制度约束,同时也使得监管保健食品的文件——《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得以真正落地。
“《办法》的出台是一项对行业有积极鼓励性的政策制度,可谓中国保健食品管理政策的里程碑,对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保健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秘书长刘学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保健食品行业来讲,鼓励和促进产业的研发与创新,保健食品备案产品不再局限于维生素和矿物质类原料,更多天然植物提取物的原料加入备案目录,更多产品快速上市,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据了解,《办法》实施后,原料目录和功能目录将成熟一个发布一个。随着目录不断扩大,备案产品增多、注册产品减少,生产企业和监管部门的制度成本也会降低。
保健食品企业业绩承压
就在此前不久,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出公告征求调整保健食品保健功能意见,拟取消21项保健功能,如改善皮肤油分、促进生长发育、抑制肿瘤、单项调节免疫、预防脂溢性脱发、促进肠蠕动、预防青少年近视、减少皮脂腺分泌、减少皱纹等。
上述公告一出,引起保健食品行业极大关注,有保健食品行业人士表示,此次拟取消或调整、有待论证的保健功能大都是热销的保健食品所声称的功能,比如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病相关的保健食品,市场占有量可达60%,“现在整个保健食品行业是‘哀声一片’。”
事实上,今年上半年,保健食品行业的发展似乎遭遇了寒冬。据阿里渠道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国内保健食品销售额增速连续5个月出现下滑,直到6月才有所回暖。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很多保健食品企业夸大产品宣传,使得消费者对于保健食品真正的效果产生了怀疑,而随着保健食品行业违规行为被曝光,也使得消费者对于保健食品行业产生了不信任。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行业整体的发展,一些头部企业也受到了影响。
去年年底,直销企业权健被爆出涉嫌虚假宣传、传销等诸多问题,由此将保健食品行业积累已久的市场乱象,推向公众面前,进而直接引发了国家层面的大规模整顿。
此外,据记者了解,药店依旧是国内头部保健食品企业最核心的铺货渠道之一,而由于医保部门要求医保定点药店下架保健食品等非药产品,这对保健食品企业也造成不小影响。
不过,对于当前保健食品行业面临的困境,多位行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虽然保健食品行业乱象治理会导致短期内很多企业的业绩受到影响,但这是有利于行业未来长远发展的。尤其是对那些头部企业和在产品研发上投入更多资源的企业发展更有利。”南方日报记者 赵兵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