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应列入“生命九要素”
受访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主任医师 王雪梅
□航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刘芳
本报记者 虞晔
两年前,美国心脏协会宣布在“生命七要素”基础上,增加“睡眠健康”,组成“生命八要素”。近日,来自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等多个机构的三位专家在国际期刊《循环》上刊文建议,心理健康作为促进心血管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考虑列为“生命第九要素”。文章作者称,抑郁、焦虑、慢性和创伤性应激等心理健康问题,都与心血管病风险增加独立相关。
“心理感冒”伤血管
“在近30年临床工作中,我发现近些年由于情绪影响心血管健康的患者逐渐增多。”航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刘芳表示,有的是情绪问题日积月累,最终累及心血管,有的是突然情绪失控或压力骤增,出现急性心血管病。很多年轻人本身没有高血压、高血糖或高血脂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但因工作压力很大,导致精神焦虑紧张,再加上有熬夜、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引起心血管不良事件,甚至突发心梗,酿成悲剧。
刘芳又举例说,“心脏神经官能症”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重要表现之一,这类疾病受情绪影响很大。患者虽无器质性心血管病,但往往表现出心悸、胸痛、气短等症状。再比如有种疾病叫“心碎综合征”,66.7%~90%患者为女性,大多在绝经期后出现。女性患者通常由于家庭、工作中的压力太大,或身边突发巨大变故,而情绪失控,又不愿向他人倾诉,导致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出现。当到医院做超声或心室造影后才发现,心尖鼓出一个大球,这个疾病也因此称为“心尖球形综合征”,是过度焦虑、抑郁导致的心肌病。大部分人通过住院治疗一两周就能康复,但如果再度焦虑抑郁,疾病可能复发。
之前,美国心脏协会在讨论将睡眠健康作为“生命第八要素”时,通过回顾40多年证据,发现心理健康在心血管病发病、复发风险中有重要影响,并认为心理健康是实现人群最佳、最广泛心血管健康的基础。尽管心血管病专家呼吁将心理健康相关医疗支持纳入心血管健康管理中,但相关专家组指出,“心理健康有多方面,目前尚不清楚如何更好地进行量度,即不明确哪一指标对心血管健康最有影响。”
“当前,心血管与心理健康交叉领域的研究比较热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主任医师王雪梅说,非常支持将心理健康列为“生命第九要素”。健康不只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更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将心理因素加入“生命要素”,进一步体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重要性。情绪对心血管的影响复杂多样,特别是对心脏有基础疾病者,坏情绪是加速疾病进展的重要诱因,突然紧张或焦虑可诱发急性冠脉综合征或心衰,需更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激动。
心理不健康,好习惯难落实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而心理健康是影响心血管健康的五大因素之一。与此同时,心血管病患者罹患心理疾病的风险较高。一项数据显示,我国住院冠心病患者抑郁症患病率达51%,0.5%~25.4%为重度抑郁症;另一项对社区冠心病患者的研究发现,受访者抑郁症患病率为34.6%~45.8%,3.1%~11.2%为重度抑郁症。心理健康和心血管病会相互影响,并形成恶性循环。
刘芳解释称,不良情绪可影响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导致体内释放出儿茶酚胺等应激激素、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内分泌腺体调节异常、内环境紊乱等,对心血管产生负面影响。首先会增加心肌重构风险。激烈的情绪如愤怒、焦虑或悲伤,会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进而增加心脏负荷,损害心脏功能。其次,引发心律失常。情绪剧烈波动会影响心脏电活动,导致心律失常。特别是心脏疾病患者,情绪激动可触发房早、房颤、室早,以及心室颤动等严重心律失常,最终导致心脏骤停和猝死。最后,增加心肌缺血风险。情绪紧张和压力可收缩冠状动脉,减少心肌的血液供应,从而增加心肌缺血风险。长期的情绪压力还可导致血液中的脂肪和血糖等水平升高,进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另外,王雪梅认为,心理健康与“生命八要素”脉脉相通。此前,美国心脏协会提出“生命八要素”帮助人们改善心血管健康,这八大要素包括: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或75分钟剧烈的体育锻炼;均衡饮食,多吃蔬菜、坚果和瘦肉蛋白;不吸烟;每晚保证7~9小时睡眠;保持健康的体重;控制胆固醇;控制血糖;控制血压。王雪梅说,心理健康和睡眠会互相影响,如果没有高质量的睡眠,人容易烦躁易怒,会变得焦虑抑郁,而焦虑抑郁又会影响睡眠,导致恶性循坏,严重影响心血管健康。同样,心理健康和饮食也会互相影响。如一些人在焦虑、过度紧张、压抑时会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有的人则会暴饮暴食,摄入更多高糖、高热量食物,诱发压力性肥胖,这些都会加重心理问题,进一步损伤身体。
守护自己的心灵世界
人的一生不可能完全顺风顺水,学会调节情绪非常重要。两位专家分别针对不同人群,给出守护“心门”的建议。
王雪梅表示,孩子常见的压力来自学业、人际沟通和环境适应等问题。如果孩子学习困难,可通过课后辅导等方式给予帮助;如果孩子的压力来自人际关系,如与老师、同学等关系存在问题,家长需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时了解情况,并给予适当帮助。对于环境适应问题,每个孩子的适应速度、程度等有差异。当孩子不能很快适应学校环境时,家长需保持足够的耐心,给予更多理解和支持,在情感上接纳孩子的需要并认同其情绪,让孩子感受到不管优秀与否,都被父母深深爱着。
成年人的压力来自各个方面,生活中难免感到焦虑烦躁。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太放松或太紧张都不利于身心健康。若是太放松、无所事事,往往无法从工作或生活中感受到个人价值,并获得成就感,心理也会出问题。反之,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忙碌,不少人的紧张情绪得不到缓解。建议在工作间隙学会休闲,如周末和家人朋友郊游、聚会等,同时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唱歌、游泳、爬山等,以调节紧张情绪,让负面情绪找到出口。此外,刘芳表示,运动对维持积极心态很重要,成年人可尝试有一定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慢跑、骑自行车等,每天坚持半小时,练到微微出汗,但要注意根据身体情况和兴趣选择运动,并循序渐进地进行。
老年人群则要接受身体的自然变化以及逐渐老去的事实,并学会与之共处。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习惯,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王雪梅表示,老年人更容易焦虑、抑郁和孤独,这可能与其生活中的角色转变、身体状况和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建议老年人通过与家人、朋友和医务人员建立联系,分享感受和担忧,寻求理解和支持;平时保持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健康饮食、适度运动、规律的睡眠和心理健康维护等;另外可通过发展新的兴趣爱好,培养新的技能和知识,充实精神世界、丰富生活。如果每天都有想做的事情,充分活在当下,更有利于老年人保持健康、活力和幸福的生活,并以乐观的心态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