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一般治疗措施
由于儿童处于不断生长发育过程、语言表达能力差、病情变化快和疾病谱的不同,儿科治疗原则与成人有诸多不同之处,既要适时、全面,又要仔细、突出重点;在其治疗过程中更需要爱心和耐心,以及观察和判断能力。
一、儿科护理特点
护理在儿科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许多治疗均通过护理工作来实施,良好的护理在促进患儿康复中具有重要作用。儿料医生应关心和熟悉护理工作,医护密切协作以提高治疗效果。
(一)细致的病情观察
由于婴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常以哭闹来表达身体的不适。观察到患儿的姿态,面部表情、动作等方面的异样,可能成为诊断的线索。脾气和性格的改变可能是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表现。
(二)合理的病室安排
病室必须保持整齐、清洁、安静、舒适,空气新鲜,室温维持在18~22℃。为提高治疗和护理的质量,根据病室条件,可按年龄、病种、病情轻重和护理要求合理安排病房及病区。
(三)规律的病房生活
生活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定时进餐保证营养,合理安排治疗和诊断操作时间,以免经常打扰患儿的休息。
(四)预防院内感染
对不同病种患儿应尽量分室住,同一病种患儿的急性期与恢复期也应尽量分开,患儿用过的物品需经病室定时消毒,医护人员注意洗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防止交叉感染和医源性感染。
(五)预防意外伤害
病房内的一切设施均应考虑到患儿的安全。阳台和窗户应安装护栏,药品要放在患儿拿不到的地方,管理好热水瓶以免烫伤,病床要有护栏,医护人员检查处理完毕要及时拉好床栏,拿走体温表、药杯等物品,防止意外伤害。
二、饮食疗法
根据不同病情和年龄选择适当的饮食将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不当的饮食可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一)基本膳食
包括普通饮食、软食、半流质饮食和流质饮食。
(二)特殊饮食
1.无盐或少盐饮食每天食物中食盐含量<0.5g时为无盐,<1.5g时为低盐。适用于心、肾功能不全有水肿的患儿。
2.低蛋白饮食每天蛋白供给量低于一般标准,适用于尿毒症、肝性脑病和急性肾炎少尿期的患儿。
3.高蛋白饮食每天蛋白供给量高于一般标准,适用于营养不良、消耗性疾病患儿。
4.低热能饮食热能供给低于一般标准,适用于单纯性肥胖症的儿童。
5.低脂肪饮食适用于腹泻,肝、胆、胰疾病和高脂血症患儿。
6.要素饮食含各种营养素、易消化吸收的无渣饮食,用于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或慢性腹泻病儿。
7.特殊配方高热卡、高蛋白、富含中链甘油酸酯的配方可用于患病早产儿和营养不良婴儿。无乳糖配方奶适用于乳糖不耐受者,如腹泻病,Citrin缺乏新生儿胆汁淤积症。游离氨基酸或水解蛋白配方奶可用于食物蛋白过敏的婴儿。无苯丙氨酸奶粉适用于苯丙酮尿症婴儿等。
8.检查前饮食隐血检查饮食,即不含肉类、动物肝脏、血和绿叶蔬菜的饮食,用于等待消化道出血检查的患儿。胆囊造影饮食(高脂)和肾功能检查(不含氨基酸)饮食等。
9.禁食因消化道出血或术后等原因不能进食,应注意静脉供给热量,并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三、药物治疗
儿童用药除了不同年龄用药剂量不同以外,还因脏器功能发育未成熟等原因,其用法,药物的副作用等也与成人有所不同。因此,必须充分了解药物的性能、作用机制、毒副作用、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精确的剂量计算和适当的用药方法。
(一)儿童药物动力学的特点
儿童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与成人不同,年龄越小,其差异也越大。①在组织内的分布不同:年龄越小体液占体重的比例越大,药物分布在体液中的比例也就越高。②肝脏的肝酶系统发育不完善: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氧化/水解、N-去甲基和乙酰化作用低,有些药物的半衰期延长,毒性作用增加。③肾脏排泄功能不足:新生儿特别是未成熟儿肾小球滤过与肾小球分泌功能均差,药物及其分解产物在体内滞留的时间延长。因此新生儿和小婴儿的药物剂量宜小、次数宜少。
(二)药物治疗中的一些特殊问题
1.抗生素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容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衡,对婴幼儿更易发生肠道菌群失调而继发真菌感染。氨基糖苷类药对婴幼儿肾和听力损害的后果较成人严重,应慎用。氯霉素可抑制造血功能,对新生儿、早产儿还可导致“灰婴综合征”。四环素可引起牙釉质发育不良,8岁以下儿童禁用。动物试验显示喹诺酮类药可影响幼年动物软骨发育,在人类虽未证实,但在婴幼儿一般不作为第一线用药。
2.激素类长期使用雄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影响儿童骨骼生长,影响水、电解质、蛋白质、脂肪代谢,也可以引起血压增高和库欣综合征,并可以降低机体免疫力。
3.镇咳药婴幼儿支气管较窄,又不会咳痰,炎症时易发生阻塞,引起呼吸困难。故婴幼儿一般不用镇咳药,尤其作用强的可待因等更应慎用。
4.止泻药与泻药对腹泻患儿不主张用止泻药,因止泻药减少肠蠕动,使肠道内毒素无法排出,反而加重病情。儿童便秘多采用饮食调节和通便法,很少应用泻药。
5.乳母应慎用药物因部分药物可经母乳作用于婴儿,如阿托品、吗啡、水杨酸盐、苯巴比妥等。
(三)给药方法
口服为首选方法,片剂可研碎加小量水,将婴儿抱起用小匙沿口角慢慢灌入口中,神志不清、昏迷者采用鼻饲法给药。病情危重、化脓性脑膜炎等情况下抗生素宜静脉滴注给药。婴幼儿因臀部肌肉较少,故肌注少用。新生儿鼻部和支气管黏膜嫩薄、血管丰富,安乃近和肾上腺素稀释后可分别作滴鼻和气管内给药。儿童皮肤薄、面积相对大,外用药容易被吸收,不能涂得太多。要注意不让儿童用手抓摸药物,以免误入眼、口引起意外。其他方法还包括雾化吸入、泵吸、灌肠法、缓释栓剂等给药途径。
(四)药物剂量计算
儿童用药剂量较成人更需精确,可按以下方法计算,但无论何种方法计算出的剂量还必须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1.按体重计算是最常用、最基本的计算方法,可算出每日或每次需要量:每日剂量=患儿体重(kg)×每日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再分2~3次使用。临时对症治疗用药如退热、催眠药等,常按每次剂量计算。年长儿按体重计算如已超过成人量时则以成人量为上限。
2.按体表面积计算按体表面积比按年龄、体重计算更为准确,因其与基础代谢、肾小球滤过率等生理功能关系更为密切。儿童体表面积计算公式如下:体重≤30kg的儿童,体表面积(m2)=体重(kg)×0.035+0.1;体重>30kg的儿童,体表面积(m2)=(体重kg-30)×0.02+1.05;儿童药物剂量=儿童体表面积(m2)×剂量/(m2)。
3.按年龄计算剂量幅度大、不需十分精确的药物,如营养类药等可按年龄计算,比较简单易行。
4.从成人剂量折算儿童剂量=成人剂量×儿童体重(kg)/50,或儿童剂量=儿童体表面积(m2)×1.73×成人剂量。此法仅用于未提供儿童剂量的药物,所得剂量一般都偏小,故不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