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陵城区“朔之乡”剪纸:一刀一刻尽显工匠精神创意作品致敬劳动者
德州陵城区“朔之乡”剪纸:一刀一刻尽显工匠精神 创意作品致敬劳动者00:0001:11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5日讯 “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人间永不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了千年的剪纸艺术,如今焕发出勃勃生机。日前,德州市陵城区“朔之乡”剪纸艺术传承人石万照正忙着创作一幅新作品,一刀一刻中,寄托着她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与祝福。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德州市剪纸协会会长石万照称,“这幅新作品体现了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和工作成果,作品由灯笼、烟花、手捧鲜花以及不同民族的人等等元素组成,主要表达对工人、农民以及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的崇敬和感谢。”
石万照自幼爱好剪纸艺术,7岁便开始拜师学艺,作为“朔之乡”剪纸艺术传承人的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个性化的风格。她的作品题材丰富、富有时代特怔,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曾经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而她本人也曾获得“陵城工匠”等荣誉称号。
据史料记载,剪纸在北朝时期便已经出现,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唐代还出现了专门描述剪纸的诗句。《采胜》诗写到:“剪采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 由于剪纸的工具材料简便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着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我国的城镇乡村,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
石万照称,“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中国劳动群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让这种艺术形式日趋完善,形成了剪刻、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技法,使剪纸的表现力有了无限的深度和广度。”
记者了解到,石万照在学艺的过程中,不断练手感、练美感、练刀工、练精确度,然而剪纸不光是要有精湛的刀工、刻工,还需要很深厚的美术功底以及图案设计能力。
石万照谈到,“创作每一幅作品时,我们要先绘画、设计,然后经过反复修改,因为剪纸中的每个符号和图案代表了不同的寓意。等图案设计好了,定稿以后再进行创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朔之乡剪纸在传承技艺的同时,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使传统的剪纸非遗艺术更加独到、精细、别具一格。
石万照也在努力培育新一代的剪纸手艺人,目前已在德州市发展了28家教学单位,组织展览参观7.6万余名师生,结对剪纸艺术种子6千余名学生。
石万照告诉记者,“我们还会继续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社区公益剪纸讲台等活动,传承普及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文化,了解朔之乡剪纸,同时通过剪纸的培训,让有需求的人掌握一门技能,拓展他们的就业路径。”
闪电新闻记者 刘振 苏孟雨 德州台 许言 陵城融媒 郭铭铭 德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