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医保局携手多部门共同助推骨科机器人落地航天中心医院
标准化、智能化、微创化……骨科手术机器人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多重优势。它不仅可以通过精准、稳定的手术路径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也能够利用小切口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大大提高手术的安全性。4月7日下午,区医保局与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区卫健委、区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展开联动,共同参加航天中心医院手术机器人项目专家论证会,积极推进我区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这次航天中心医院将通过“购买技术服务”模式,按照骨科机器人的实际使用次数向企业支付服务费,同时获得来自企业的技术服务和产品的更新升级,合同期满后骨科手术机器人产权归属医院。此前,海淀医院就采用该模式引入骨科机器人,建设智能骨科。截至今年1月,海淀医院共完成机器人辅助手术547例,得到患者广泛认可。
医保助推“产学研用”恪尽“三个职责”
去年,北京市首批创新医疗技术纳入医保甲类报销范围,其中包括这次航天中心医院计划引入的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技术。“总共15个项目,涉及9家海淀企业,但这些创新医疗技术纳入医保甲类报销范围之后,却很少有咱们海淀区的医院使用。”区医保局局长曹玉明表示,“如果没有成熟的应用策略和长效的工作机制,医保局的工作只停留在纳入阶段,不关注这些技术的落地,那么医保服务的‘最后一米线’将永远无法打通。”
目前,区医保局正全力聚焦“产学研用”创新发展,以“用”为落脚点,鼓励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投入临床使用,加速更多科技创新场景的推广。“医保在科技赋能方面的职责有三点:一是搭建平台,以科技企业和医药机构为主体搭建大健康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精准对接;二是打造基地,选择像航天中心医院这样的医院,打造医保与大健康产业临床实验基地,从研发、生产、推广等多个环节入手,提前控制成本,将医保基金监管向前推进;三是制度创新,区医保局要与相关部门对接,促进三医联动,协助企业推广优质的产品技术服务。”曹玉明说。
杠杆平衡“患院企政”做到“四方满意”
医保作为连接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方与需求方的重要纽带,在“三医联动”中起着杠杆调节的作用,协调平衡患者、医院、企业和政府之间的需求,推动公平医保的实现。
记者获悉,为做到患者满意,区医保局以患者为本,紧盯医疗产品、技术、服务的性价比,力求手术效率高、患者创伤痛苦小。同时,将重症失能失智纳入“长护险”保障范围,全力补齐老年康复护理的短板。区医保局积极为辖区定点医院配备工具,提供医保数据作为决策依据,帮医院“算清账”。不仅如此,区医保局还督促医院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和人才培养规划,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面对本土科技企业,区医保局号召开展精准对接会,让企业了解患者刚需,改良产品缺陷,支持企业研发产出新产品、新技术。此外,区医保局还从源头狠抓基金监管,鼓励制度建设和模式创新,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药的采用,推动全区健康产业发展。
下一步,区医保局将进一步与市医保局联动,协助辖区企业进入医药机构的新增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申报备案,积极发挥经济杠杆和医保基金战略性购买作用,为我区大健康产业发展保驾护航。(记者关镓萍)